“你们这里处处是景,上班下乡都在旅途中,城里是景,乡野更是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羡慕你们的生活,幸福感爆棚。”9月20日,来自北京的游客陈先生这样和恩施地接导游聊天。
“氧生福地、硒有恩施”“中国好山水、天赐恩施州”,既是恩施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招牌菜”,也成为恩施留给众多游客的第一印象。
绿色是恩施州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恩施州的最大优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数年研究评估,恩施州生态价值已突破10万亿元。
政策驱动,扎紧绿色发展“笼子”
8月28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农民田代忠从养猪场拖了一车猪粪,倒进沼气池。距他万里之遥的欧洲,荷兰政府将掏腰包,向他购买因减少烧柴产生的碳排放指标。
近年来,恩施州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54.5万口,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这项生态工程,引起世界银行关注并主动牵线,荷兰政府购买3.33万个沼气用户带来的碳排放指标以完成减排义务,协议期10年,累计购买资金约8000万元人民币。恩施成为湖北“沼气碳”的首个卖家。
在州能源局,每个纳入沼气碳交易项目的农户都有一个编号和卡号,“卖碳”收入将直接打入农户的卡上。3万农民成为“卖碳翁”。
“州里说话算数,去年刚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州级财政奖励金2000万元就拨付到账。”8月4日,鹤峰县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友洲告诉记者,这笔钱大部分投入县域生态设施改造升级。
“生态是恩施州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州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华深有感触地说。
这份财富,人们曾经忽视过。陈华说,过去人们砍树伐木、烧柴取暖,有的山都砍秃了,水土流失严重,酸雨严重。
怎么办?2014年10月,州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决定,瞄准含金量最高的“国字号”,在2020年前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示范创建倒逼生态建设。“顶层设计”总揽全局。2017年,州委、州政府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制订《5年行动方案》,决定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县市,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奖励,全部由并不宽裕的州级财政“买单”。对于尚属国家级特困地区的恩施州来说,这项举措殊为不易。
立法填补空白。4年内,州人大密集颁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山体保护条例》《酉水河保护条例》等近10个地方生态保护法规,让执法有法可依,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牢。
雷霆护绿不手软。干部选拔任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生态建设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超过20%。从五大专项整治到十大生态行动,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织密生态保护网络。鼓励群众举报,受理投诉1000多件,否决100多个有悖环保的重大投资项目。
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绿图绘到底。截至目前,全州8县市全部通过省级以上生态考核,省级生态乡镇57个、省级生态村573个,生态县、乡、村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居全省首位。全州生态红线占比面积达到51.8%,占全省生态红线面积的30%,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连续4年,恩施州在全省生态建设考核中获评优秀。
“三大战役”,蓝天碧水净土的协奏曲
恩施州除恩施市以外的7县市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恩施北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防洪库容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南部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建设区、湖北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
蓝天、碧水、净土,在恩施州已经成为常态。
这些来之不易。
9月的长江巫峡,烟波浩渺,55岁的冯凯驾着一叶小舟,挥动网竿,打捞长江漂浮垃圾。他是巴东县清漂队队长,每年,清漂队从长江捞出数千吨垃圾。
除了长江,还有清江、酉水、贡水……恩施州境内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82条,河长制让这些河流有了“管家”,保护着恩施的生命之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纳入州县市考核,一票否决。
——恩施州蓝天保卫战取得重要战果。数据显示:恩施州大力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关停45家煤矿,化解过剩产能315万吨。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突破,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400万千瓦,天然气实现年产能1.2亿立方米,年消费达到1.7亿立方米。全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占全省前50位的4家水泥企业制订实施了“一厂一策”治理方案。根据省生态环境厅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6月,全省114个县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监测排名,恩施州占据前10名榜单中的7个。平均优良天气在330天以上,“恩施蓝”成为常态。
——恩施州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数据显示:全州8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全州382条河流333个入河排污口优化设置布局,实现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全覆盖,完成30%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任务。全州已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11座,处理能力19.9万吨/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4.5%。我州境内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共有7名州级河长、142名县级河长、371名乡镇级河长,1398名村级河长……
——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成效。数据显示:全州完成2887个点位3337件土壤样品、1058个点位农产品样品的采集流转任务。完成全州26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信息采集工作,并通过省级质控专家组审核。全州城镇居民2018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7.13平方米,比2016年增加7.21平方米,达到国家级考核要求……一块块不毛之地、乱石坡地、杂草荒地被改造成绿地、沃土。
绿色发展,全民聚力打造更美蓝图
“我来锄锄杂草。”8月3日,年迈的护林员覃太勇步行10多公里,来到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村的700余亩高山落叶松林,细心地锄草。退休近10年,他硬是凭借双手,将一大片喀斯特地貌改造成莽莽森林。
在恩施州,从党委、政府到普通百姓,对绿色的珍视犹如爱惜眼睛。他们忘不了10多年前生态屏障薄弱,每逢暴雨泥沙俱下山体滑坡的场景。
翻开历史数据,2005年,恩施州城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低点,全年优良天数只有52.5%,空气中二氧化硫超标严重,粉尘噪音重污染。全州只有1个污水处理厂,大量废水直排“母亲河”。
恩施全民参战、全力以赴,持续展开生态修复战。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绿满荆楚、青山行动为载体,恩施连续4年总植绿25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半个神农架的森林面积。
“禁?还是不禁?”在建始县土岭村,从小组会、屋场会到村民代表大会,村支“两委”反复讨论农村禁鞭。“鞭炮燃放浓烟滚滚,污染空气,影响乡村旅游,我们赞成禁鞭。”700多位村民按下红手印。同样的禁鞭令,在2600余个村民委员会高票通过。
“检测结果为一类水,可直接饮用。”近日,州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绪敏欣喜地告诉记者,恩施州与宜昌交界处的清江桅杆坪断面水质自动检测点检测结果已连续15个月显示为一类,达到近20年最优。
恩施州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恩施的生态基础好,大自然赐予的好山好水好景好空气,是绿色发展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州委、州政府这几年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寄予恩施建设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打造全省绿色发展增长极的要求,聚焦“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群集’”持续发力,厚植了绿色底色,彰显了绿色特色,夯实了发展根基。
2018年,全州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5亿元,硒食品精深加工业综合产值84亿元,生物医药产业综合产值135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综合产值超过83亿元。
今年1月至8月,全州累计接待游客58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20.0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20亿元,同比增长22.79%。随着全州同步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不断推进,河长制、山长制、路长制等制度的构建,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生态文明行为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习惯养成。
恩施州拥有绿色发展家底厚、多重叠加好政策、日益完备大交通、共建共治好氛围等方面的利好,只要我们铆足信心和干劲,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耐心,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恩施就一定能实现后发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