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之下,致力于鼓励和选拔优秀创新创业种子的赛事层出不穷。不同级别、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创业类比赛五花八门,让人有些眼花缭乱。
不过仔细梳理便会发现,2013年开启的“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创业江苏”),是为数不多“存活”下来的“常青藤”,“双创界”的“扛把子”。
走过七年历程 “创业江苏”影响力与日俱增
七年时间里,“创业江苏”的热力逐年升温,影响力与日俱增。这点从报名数可以看出端倪:2013年第一届大赛,只有1633家团队和企业参赛,随后每年一个台阶,到了今年报名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600多家。七年时间里,累计吸引近2.5万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参与大赛。
如果横向比较一下,更能发现这一数据的意义:“创业江苏”既是江苏省内“双创”最高赛事,同时也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赛事的江苏赛区。历年来,江苏赛区的报名数都稳居全国前二位,如果以省为单位计算,则是全国领先。
高质量的参赛项目和高层次的参赛选手,也能说明大赛的影响力。以参加今年总决赛的项目为例,52支队伍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3家,拥有授权专利348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140项。团队平均年龄38岁,最小年龄19岁,团队核心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79人、硕士学位83人。
这些获奖者,既有离开科研院所投身创业的科技专家,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学生创业者,既有回国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创业者……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年轻化、高水平、高层次的特点。
比赛“公开透明” 服务“真心实意” 支持“真金白银”
无论是报名数量还是选手质量,“创业江苏”都从众多赛事中脱颖而出,并且持续火热,那么大赛为何能有如此吸引力呢?参加第四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并获得第一名的南京快轮科技创始人刘峰说了这么一句话,得到其他选手和评委的广泛认同:“概括来说就是,比赛‘公开透明’、服务‘真心实意’、支持‘真金白银’!”
赛事“公开透明”不必多说,这是吸引创业者参赛必须要有的“题中之义“。而赛程中的“服务”,其实正是“创业江苏”的“内功心法”。
对创业者来说,参加“创业江苏”颇为不易,这是一个层层“通关”过程。首先需要从各自的属地参加“地方赛”,如果在海外便参加“海外赛”,这一关相当于“初选”,遴选出的地方精英们会根据技术类别,被分配到不同的行业赛中进行二轮筛选。经过这两轮比拼,大几千人的参赛队伍中,只有50几个队伍晋级总决赛,这个“百里挑一”的过程一般会持续3-4个月。
在赛程中参赛队伍能够享受的,是大赛主办方和地方提供的 “全链条”服务: 赛前,积极组织大赛推介活动,帮助参赛项目了解大赛规则、熟悉参赛流程;比赛期间,高峰行业论坛、创业训练营等活动轮番上阵,创投机构、高校教授、技术专家组成的豪华智囊团,就融资策略、企业管理等内容上门答疑;而在赛后,专题路演、走访考察不计其数,推动项目与投资机构、双创载体等开展对接,为优秀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颇具挑战的比赛,创业者却接踵而至,许多参赛者坦言,在江苏比赛明显更有“温度”,能让人感受到江苏对创新人才、创新资源的渴求。许多选手对比赛的结果并不看重,因为比赛过程中的“增值服务”更让人心动。除了“全链条服务”这门“内功心法”,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也是“创业江苏”吸引创业者的“独门秘籍”。
如果要问一个创业者“你最缺什么”,多数会说是“资金”。无论是启动资金,还是研发费用,抑或是人力成本、场地租金,“缺钱”是许多创业者面临的第一个拦路虎。大赛主办方摸准创业者的脉搏,从需求端入手,在扶持政策方面连年升级,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参赛者。
数据统计,七年来,江苏省科技厅累计对185个大赛获奖项目给予了1.1亿元的科技计划经费资助,中央财政累计给予200个江苏企业6600万元的经费资助;江苏银行为参赛企业提供了超过140亿元的授信额度,省高投等创投机构对获奖企业投融资超过55亿元。
江苏最大的众创空间和最强的众扶平台
重奖之下,良企辈出,人才涌流。举办七年来,树立了全国人大代表鲁曼、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刘峰、CCTV创业榜样刘杨等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有51个项目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这一国家级赛事上获奖,20多家获奖企业赛后在创业板上市或“新三板”挂牌。
从曾经的“下海”,到如今的“创业”,背后演变的是不同时代的精神符号。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小概率成功”的创业时,激情肆意、飞扬青春的创新力量便如同难以抑制的地涌源泉破土而出,孕育出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样令人动容的景象,正在江苏大地上演,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为“藤架”,江苏各地的“创业种子”破土涅槃、攀上枝头、开花结果。
“大赛已成为江苏最大的众创空间和最强的众扶平台,为创业者们提供展示风采的梦想舞台。‘众人拾柴火焰高’,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江苏大地铺天盖地、蔚然成风。”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这样为大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