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通“智慧多”“人悦其行”有点暖 - 法治 - 法新网
江苏交通“智慧多”“人悦其行”有点暖
2019-08-13 16:37:09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1
听新闻

近期,在江苏省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采访媒体行中,通过多地调研考察江苏着力构建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家发现,不断攀升的出行总量快速推动着交通工具和路径管控的提优,刺激着设施硬件和管理工具的升级,让江苏人的出行少了一些麻烦,多了一点便捷;少了一些狼狈,多了一点体面;少了一些“瞎折腾”,多了一点“大智慧”——今天的“游在江苏”,又多了一层“人悦其行”的生动体验。

“网红服务区”的背后:硬件升级把“小窗口”做出“大民生”

你对高速服务区功能的认识是否还停留在“上卫生间”“简单吃顿饭”“歇歇脚”的层面里?而在沪宁高速公路上,位于苏州市工业园 “网红”的阳澄湖服务区颠覆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阳澄湖服务区。(宋恒 摄)

“我居然去了服务区旅游?”走进这座白墙黛瓦人字线条的苏式建筑,仿佛已经身在吴地。亭台轩榭水声潺潺,蓝天白云吊顶,中间一条“小河”将整个空间分成两部分。一路行来,仅是餐饮便包含当地特色小吃、品牌门店、海鲜水产、机器人餐厅。科技馆内,以VR体验和机器人互动娱乐为主题,是青少年近距离科普娱乐互动的科学教育基地。

服务区还借鉴苏州园林特色内涵,建有四座迷你园林;非遗馆内,罗列了包含苏绣、宋锦、扇面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展示,让游客在逛买之余,也体验到“不入苏州城,尽览姑苏景”的目的。“走进服务区,如同意外邂逅了‘小苏州’,我感到惊喜,几乎忘了赶路的风尘仆仆。”来自辽宁的张先生一家感慨。

江苏沪宁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沪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颜耘坦言,在去年改扩建之前,阳澄湖服务区功能落后、业态也不尽丰富,每年处于亏损状态。宁沪公司全从去年5月起对服务区进行整体改造后,今年5月19日,新阳澄湖开始试营业。试营业后日均车流量1.8万辆次,比改造前增加近30%,服务区日均营业额同比增加了近70%。

阳澄湖服务区的精彩亮相,是全省服务区转型升级高质量的代表之作。近年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服务民生为导向,催生着江苏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华彩蝶变:毗邻常州城市新地标中华恐龙园的芳茂山服务区,2018年与常州龙城旅游控股集团合作,精心为来客打造恐龙主题的深度体验;以“印象汤山,南京味道”为改造主题的黄栗墅服务区“坐拥”十多家品牌业态,南京特色小吃、快餐、咖啡店、海鲜酒楼、商超满足着来客的不同需求。未来,江苏高速服务区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丰富多姿的“特色面孔”,以“服务区+文化+旅游+历史”的发展理念,向“城市客厅”全面转型升级,将“小窗口”做出“大民生”,让“小实体”产生“大收益”。

“智能交通”出奇招“数据军师”轻巧拿捏交通动态平衡

利好的是,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提质优化,智慧科技也大大改变了江苏人出行的步伐,打造出管理更到位、流动更畅通、出行更便捷的未来交通。

在苏州上下班的高峰期时,有一颗“大脑”会采集车流数据,智能调控红绿灯的时间,提高车辆通行速度;在假期时,这颗“大脑”还能预测高速公路拥挤时段,提前关闭入口;外来的游客打开手机,这颗“大脑”就会根据你的消费习惯和个人喜好,智能生成专属客运旅游线路……

苏州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宋恒 摄)

增强大众化与精细化的服务能力是打造“人民满意的交通”的关键。服务城市发展与群众便捷出行,“苏式公交”油门一踩,跑在了科技应用的一线。在“大脑”指挥下,公交调度会根据乘客人数和流向科学调整车辆发班,实现公交运力和运量的动态平衡,让市民出行乘坐公交不再那么着急焦躁,拥挤不堪的车厢环境也大有改善。在效率提升的同时,公交调度人员数也下降了77%。

“近年来,苏州的智慧交通建设始终走在快车道上。”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副调研员胡华龙介绍。在苏州交通运输指挥中心的数据大屏前,大家看到了这颗“大脑”时刻跳动的强劲计算力。这块屏幕为系统的终端输出设备,上面可按照操作命令显示不同的数据,“比如我们切换到出租车的实时监控画面,能清楚了解全市所有出租车的运营分布及运行轨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设备查看车内及车前方的情况。”除此之外,轨道交通的运行信息也可以在大屏上“尽收眼底”,倘若发生故障,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判断处置、安排修复。

苏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郑丙华说,指挥中心对原有公路、航道、运管、海事等9个分中心进行整合,创新地在制度上取消二级中心,实行扁平化指挥。如今,这颗“大脑”充分发挥着监测、预警、协调、指挥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在全市交通资源综合调配及应急处置中充当“调度大军师”的角色。

服务从心出发让“雷锋车精神”陪伴更多“在路上”的时光

在连云港市区龙河广场,矗立着一组雷锋车群雕:一位辫子姑娘双手紧握车把,身后平板车上坐着老人、孩子。还有几位车手或是搀扶着孕妇,或是手拎着包裹,她们步伐坚定,目光有神,面带微笑。这一组群雕展示的就是五十六年来,九代雷锋车手,免费帮助20多万乘客在解放路上火车站和汽车站之间运送行李的情景。

对于许多风尘仆仆的旅客来说,每天一早守候在火车站口免费帮助中转乘客运送行李的雷锋车组,是到达港城体验到的第一个温暖。

今天,步入新浦汽车站,当年简陋的“木板车”已经更新为手推行李车、观光电瓶车,工具在更新,不变的依然是令人如沐春风的服务。

连云港新浦汽车站老、中、青三代雷锋车手合影。(魏薇 摄)

年轻的雷锋车手李雨轩从小就在报纸上读过“雷锋车”的报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接过“雷锋棒”,李雨轩与同事们一起在车站的步履匆匆间,为旅客悉心提供帮助:在酷寒中,她们为旅客送上热水;看到残疾旅客,她们提起行囊袋,从购票、安检到送站全程帮扶、陪伴;为了加强与旅客的沟通,姑娘们甚至集中学习哑语和苏北鲁南地区的方言土语。送票上门、农民工绿色通道,亲情母婴室,手机充电设备、急救小药箱……不断结合旅客需求,不断丰富服务的品类,雷锋车手们润物细无声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我舍不得离开旅客。”早期雷锋车手徐梅今年已年近七旬,她回顾着奋斗岁月感慨,“为旅客奉献”早已成为自己一生事业中独特而温情的付出。“旧板车”的服务方式会被淘汰,但作为“雷锋精神”,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决不会因为板车的消失而消失,它只会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她也说,自己只是江苏千万交通人中的普通的一员, “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交通运输行业能‘青出于蓝’,青年人要有担当,让交通运输发展迈上新台阶,让出行变成美满而周到的旅程。”这位见证汽运行业半个世纪发展变化的老人,对未来总是充满着期盼,充满着自信。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