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江苏故事 - 法治 - 法新网
乡村振兴·江苏故事
2018-10-26 06:58:39 来源:人民网
1
听新闻

  这里不通高铁,自驾也要高速公路下来经过多条村级公路才能到达,但每逢周末节假日,这里却成了城里人乐此不疲的地方。这儿是苏中泰兴的印达村,村歌里唱的好:“一座美丽的村庄,鲜花四季绽放,大路纵横宽畅,河水倒映风光,龙灯舞太平、河灯照吉祥,和谐春风拂过幸福的脸庞……”

  印达村因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印达而得名。除了鲜明的红色标签,印达村近些年叫得响的正是乡村旅游,形成了以“吃老灶头、品农家菜、尝蟹黄包、住农家院、购农产品、赏乡村景、钓生态鱼、采甜葡萄、玩拓展园、看民俗舞、观印达灯、敬平安香”为特色的乡村游招牌,也实现了从一个矛盾多发的穷乡村到村美民富明星村的嬗变。

  2017年,这个2200多人口的印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80元。

  产业为基 百花齐放

  金秋时分,印达村的养蚕基地里,白花花的蚕茧布满整个车间。

  “今年,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新增了400亩桑蚕养殖,还拓展出拉丝织布等深加工业务。”村党总支书记沙志龙告诉记者,此外,他们村现已建设有500亩葡萄园、100亩果品采摘园、100亩蔬菜园、500亩休闲观光农庄和400亩垂钓中心,现代高效农业“百花齐放”。

  没有产业做支撑,没有特色做卖点,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沙志龙说了6个字:“借外力,练内功。”

  招商引资的绣球接连抛出,先是有客商投资建成了占地50亩的菌菇养殖基地,后有上海的旅游公司将印达村纳入线路景点。在村两委的支持引导下,村里开办了服装厂、铸造配件厂等10家企业。

  如今,在印达村,通过发展高效农业、壮大工业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等途径繁荣当地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仅高效农业一项每年就能增加农民收入120万元。

  印达村河道交错,五横二纵,村里通过疏通整治,实施生态护坡,湾湾清水彰显出水乡风韵;村主干道路经过提档升级,铺设污水管网,提升绿化亮化。如《印达七律》所言,这个村“水清岸绿树成行,晚上走路亮堂堂;院内墙外清爽爽,各类污水进管网;垃圾分类规范化,环境保护争榜样;尊老爱幼不愁养,康养医病有保障”。

  村民沙志良的儿子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多次请他们老两口去城里住,“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沙志良就是不愿意。不但不愿意,他还要把亲家公一家请过来,“让他们看看印达村可不比城里头差”。

  “要把环境整治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江苏省泰兴市委书记张育林认为,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同时,要在党员带头、发挥作用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问题和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共建美好家园。

  乡风文明 续写新篇

  周国英老人85岁了,还是坚持每天4点起床为村里扫地保洁。村里过节办事遇上有人家放鞭炮,她便守在不远处,等放完了,她就过去清扫。老人家说,只要她还活着一天,她就要扫好一天的路,让村里时时刻刻都干干净净。这是印达烈士精神在一位普通村民身上的体现。

  为进一步挖掘印达红色文化,村里创建红色党支部、建设红色文化活动室,通过组建红色文艺宣传队,编排革命烈士生前事迹演绎、唱革命歌曲、舞龙舞狮、抬花轿、推小车、崴花船、点花灯、挑花担、扭秧歌等表演形式,做“活”红色文化品牌。

  趁着周末,南京来的周女士带着一家人在青少年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印达烈士陵园参观,“印达村风景好,项目多,在游乐的同时还能接受红色教育,这种人文资源是很难得的”。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印达村累计到访游客近万人。

  记者注意到,灯彩也是印达村乡村游的一大特色。每年元宵节、传统飏灯节、河灯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全村还安装了上万盏红色灯饰,将红五星、红旗、党旗等以灯的形式充分展示,印达村还借此注册了全国首家“不夜村”。

  印达村还将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墙画、宣传长廊展现,同时成立了乡贤堂、德法讲堂,定期开展民主评议,评比文明户,引导村民做爱国爱村、遵纪守法、创业致富的典范,吸引了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农民改习惯、村庄改风气、干部改方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推动。”沙志龙说,只有乡风文明建设好了强了,村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才会更有奔头。

责编: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