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图”比 江苏淮安沧桑巨变 - 法治 - 法新网
今昔“图”比 江苏淮安沧桑巨变
2018-10-24 18:38:12 来源:新华网
1
听新闻

  淮安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把淮安建设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江苏省新型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未来,淮安将努力建立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宜业宜居宜游,兼具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个性特点的特色城市,力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枢纽城市。

  水门桥

20世纪80年代,水门桥景象

淮安市区水门桥新貌

  淮安市水门桥,横跨里运河,连接南北两个城区。1959年12月上旬,当地决定投资5万元建设水门木便桥,并要求能通轻型汽车。水门桥1960年开工,1962年10月1日剪彩通车。1979年因抗震需要,墩台上又进行了抗震加固。该桥1985年扩建,于1986年10月1日通车。2008年,淮安市政府对水门桥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固。水门桥的改扩建见证了淮安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每一次改扩建,都预示着淮安城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镇淮楼

20世纪80年代镇淮楼

如今镇淮楼依旧宏伟(摄影/席航飞)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清代乾隆年间,因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将其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古城拓宽街道,重修了镇淮楼,并以楼为中心开辟了公园,楼上陈列淮安的历史文物。镇淮楼如今成为淮安区(原县级淮安市)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区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

  里运河及沿岸风光

20世纪60年代里运河上的清江闸

现在的里运河文化风光带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170余公里。淮安地段的里运河于1959年被裁弯取直,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2001年里运河大规模整治,拆除沿线100多座码头及数万平方米的低矮建筑,清理河道内淤泥、废弃船舶。近几年,淮安按国家AAAA级标准对里运河进行全新设计,打造“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2002年修建大运河文化广场,复建中洲岛清江浦楼,重修河下镇御码头。修缮的“康熙运河水上游”游览线,起于市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止于楚州河下古镇,总长13公里,囊括清江大闸、御码头等10多个旅游景点。河两旁修葺淮扬菜美食仿古街,沿岸民居错落,杨柳依依,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

  翔宇大道

20世纪80年代的两淮路

如今的翔宇大道

  翔宇大道原名两淮路,上世纪50年代的两淮路,虽为泥土路,道路狭窄,但也非阡陌小道,路两旁已有简单的绿化植被。到了60年代,两淮路为沙石路面,80年代进行了表面处理、硬化。2000年,两淮路(淮阴市区至淮安)拓宽工程全线开工。2002年,两淮路为纪念周总理更名翔宇大道,作为淮安等级最高的主干道。2003年4月6日,翔宇大道经全线改造扩建后,形成了双向8车道的路面。

  淮海广场及淮海路

1981年的淮海广场以及淮海路

如今的淮海广场及淮海路

  1969年初,该区域以淮海广场中心向四周幅射,形成老淮海东、南、西、北路和最初的淮海广场。1970年经报省批准同意,淮阴地区民政局地名办正式命淮海东、南、西、北路名,淮海广场变成人们重要的集会地。1979年淮海路中心改造成淮海广场花园。1997年,淮安对淮海广场进行了改造,将地上建筑改建成“淮上明珠”雕塑。后为配合淮安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2015年6月12日,“淮上明珠”雕塑被拆除,淮海广场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序幕。2015年12月,广场恢复通车。如今的淮海广场是集休闲娱乐、金融、购物等为一体的市中心。

责编: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