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8万个自然村,如何从提高颜值到内外兼修,走上振兴之路?10月19日,在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学术论坛上,规划学者及业界专家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应规避的误区、设计师的责任等方面,畅谈各自的实践与思考。
农家乐建起中央厨房
2000年以来,我省多措并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率先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1000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的试点示范。先后开展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后,我省于去年6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实践中,一些村庄以崭新面貌、充沛活力崭露头角。
农家乐竟然建起中央厨房?这是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的创新。在村党委书记丁雪其的带领下,祁巷村发展乡村旅游,打响乡土菜“八大碗”的名号。为了提高并保证农家乐菜肴的品质,村里建起中央厨房。一个曾经负债200多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为经济强村,75%的外出务工村民纷纷回村创业就业。
兴化市缸顾乡东罗村,是里下河地区的典型村庄,紧邻 “千垛菜花”景区。政府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由房地产企业万科牵头成立运营公司,形成“国资平台+社会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如今村里大礼堂修整完成,村民服务中心建起来了,老宅老巷都在加紧修缮。兴化市规划局局长张天源说,乡村振兴需要发挥基层组织、本土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规划真正落地。政府、企业、农民联手的东罗模式,将得到复制推广。
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庄宇介绍,如皋市按照“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原则,采取综合营建的模式推动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农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他们在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上,就近就业、获得收益。
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副处长曲秀丽提出,乡村振兴应该由“流水线”“主客场”改为“团队作战”式推进。
专家提醒规避5个问题
面广量大的村庄,虽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有显著差异,但依托城市所不具备的特色资源优势,具有多元的振兴发展路径。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崔曙平团队提醒,各方需要注意规避5个问题。
推倒重来的“新村化”:这种“建设性破坏”改变村落传统空间格局、破坏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使原有的乡土文化消失,割断乡村传统且浪费惊人。
涂脂抹粉的“短期化”:仅关注村庄环境的清洁整齐,忽略内生经济增长活力的培育和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难以激发村民主体意识,缺乏产业发展,无法吸引人口回流。
舍本逐利的“商业化”:过度依赖市场主体、资金和商业地产项目,使乡村成为资本的逐利场。
驱贫迎贵的“贵族化”:一味迎合城市居民在乡村的休闲娱乐需求,建设高附加值的旅游设施。乡村景观变得价高难求,村庄原住民“被城市化”或“被上楼”。
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开发模式单一,塑造品牌缺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震东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整体谋划的系统工程。基层政府可以由点切入,启动、引爆乡村振兴项目。
曲秀丽坦言,人居环境的改善扮靓乡村,但在提高村庄“颜值”的基础上,还需在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等方面发力,实现内外兼修。乡村建设存在缺乏标准、资金、技术、机制和人才等难题亟待解决。
不间断观测了解村民需求
大师出马,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前两批、70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中,37个由院士、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江苏省设计大师亲自指导或领衔设计。
院士崔愷团队在昆山市锦溪镇朱浜村,利用村内历史遗址和闲置宅基地,建设砖窑文化馆、古窑遗址公园和精品民宿,发展旅游业;梳理周边农田,进行有机种植并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院士王建国团队在南京市湖熟街道和平社区钱家渡,综合考虑水产业、水文化、水交通和水生活等因素,为其确定“水乡”“田园”两大定位。
年轻规划设计工作者也积极走进乡村。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志超、规划师蒋金亮,用GPS设备了解村民行动轨迹、生活需求。一次观测持续7天、24小时不间断,总长168小时。他们发现,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身兼农民和工人两种身份;村民每天都去镇上,主要是去补充生活日用品;休闲娱乐场所的匮乏,造成村民闲时活动很分散;村民对卫生医疗的需求,超出他们的想象。蒋金亮说,空间是为人服务的,新技术的应用获取大量数据,建立起人、时间、空间与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而反馈到空间改造上。
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张伟说,规划设计工作者应更深入地了解乡村、融入乡村,创新方法,通过为乡村做集成式设计等工作,为乡村振兴尽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