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到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省级39个
华声在线9月17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7场,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70年来,湖南创新潮涌。从提出科教兴湘,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力推进,全省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C/C航空制动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到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
新动能培育持续加快。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09.7亿元,同比增长11.4%,高出规模工业增速3.8个百分点。今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年”行动,1至8月,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399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75.39亿元,同比增长114.47%。
重大民生科技持续推进。本世纪以来,以母亲河保护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省级39个。2018年起,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123个县市区全覆盖。全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2010年的2.2%上升到2018年的7.84%。
科技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与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以及十几个全球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家。推动杂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电、眼科医疗等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应用。
创新引领,动力越来越强劲
8月9日,一辆磁浮列车通过长沙磁浮快线浏阳河大桥段。(资料照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
9月1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南这一方红色热土创新潮涌。从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从提出科教兴湘、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强力推进,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省科技事业方兴日盛,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田观察超级杂交水稻。(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1 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创新基础不断夯实,科技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70年来,湖南持续推动完善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创新家底越来越厚。
标志性成果彰显湖湘创新力量。1954年,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研制成功。1956年,陈国达院士开创“地洼学说”,被列入世界科学史年表。1973年,袁隆平院士开启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成功。上世纪70年代末,钟掘院士提出的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突破国际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韶山4型大功率重载货运电力机车、东风8型内燃机车、大炮孔牙轮钻机问世;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及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和“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新品种。进入21世纪,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C/C航空制动材料等标志性创新成果相继诞生,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大口径隧道掘进装备(盾构机)、“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等尖端产品持续涌现。2016年至2018年获国家科技奖励56项。全省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改革开放前,科技投入主要来自政府投入。20世纪50年代,我省每年政府科研投入约1000万元至2000万元,省级科技事业费为500万元。2018年,我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0%。近10年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457个,投入资金11.7亿元。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出台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大研发的财政奖补政策,激励引导效应和政策叠加优势进一步增强。
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有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约0.4万人。2018年,我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周光召、陈能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攻关杂交水稻技术,侯振挺潜心基础研究,陈火旺、李国杰发展中国计算机研究,黄培云、黄伯云、何继善、卢光琇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完善。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仅有3个研究性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组建各类科研机构,建立起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目前,全省拥有省属以上科研院所67个,普通高校109所。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长沙天仪研究院、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应运而生,省级研发服务平台达58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马栏山文创产业园等战略平台在湘布局。积极创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株洲、衡阳3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浏阳、资兴、湘阴3县(市)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 从“支撑”到“引领”,新动能培育持续加快,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70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从零起步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不断提高。
长沙高新区于1991年获批,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30个省级高新区。2018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468.05亿元,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2%。我省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增长率居全国第2位。本世纪以来,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工程机械独占鳌头,世界50强中湖南占有3席。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总数达到4660家,将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自创区龙头核心作用明显。创造了广受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4年多来,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增长极,近三年技工贸总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连续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个百分点左右,成为建设“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要支撑。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在总结成绩时,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列为全国三个快速增长自创区之一。
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出台高新技术条例、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创新供给,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潜能与活力。设立了一批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建设了“一站式”大型仪器和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服务载体273个。成功举办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参赛企业获得创业投资超过15亿元,培训创业者2.5万余名。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技术市场总体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出台《湖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搭建潇湘科技要素市场等省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81.7亿元。
3 从“支持小众”到“服务大众”,重大民生科技持续推动,全省人民获得感有力提升
70年来,湖南在服务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方面亮点频出,科普工作也不断加强。
从1986年起,先后开展了面向贫困县、集中片区、驻村建整等科技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安排科技扶贫资金6亿余元,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2018年起,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对全省123个县市区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开展防治研究,鼠疫、霍乱、天花等恶性传染病已在全省绝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工业污染、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及地方病病因等进行调查研究,80年代重点研究解决草浆造纸黑液、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等重大环境科技问题。本世纪以来,以湘江母亲河保护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省级39个。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群防群治成效显着。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食品安全监控、智慧交通等项目成果广泛应用。
2001年以来湖南连续举办19届科技活动周。目前,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200家,并统筹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
4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科技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拓展,对接和服务“一带一路”迈上新台阶
70年来,我省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技术沿“一带一路”加速“走出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与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以及十几个全球或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了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家,搭建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和创新团队。
积极创新对外合作机制,组织实施科技援外项目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培训学员近千人,推动杂交水稻、油料植物、中小水电、眼科医疗等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应用。推动省内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优势领域的创新主体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速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研发机构200余家。
【答记者问】
创新驱动
可持续发展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负责人答记者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9月1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第七场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博彰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请问湖南在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上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政府采购两型产品政策,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益在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将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纳入《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方案》和《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中。
二是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近五年来,在绿色技术重点领域新组建了18个省重点实验室、1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批“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9项。启动实施区域性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工程,近五年投入2.2亿元,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治理、洞庭湖生态修复等重点难点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
三是全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日前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支持郴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推进水生态修复保护、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矿山综合治理、加速产业绿色转型”等10条举措。
问:财政是如何加大力度支持我省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479.91亿元,年均增长18.56%。探索运用事前补助、事后补助、风险补偿、基金投入、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激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2018年,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658.3亿元,增长15.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1%,比上年提升0.13个百分点,增幅居中部省份第1位、全国第5位。
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财政支持效果加速显现。一是大力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新增财政资金10亿元。支持11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二是大力支持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如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支持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三年来连续安排债券资金48亿元统筹用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实验室等建设。三是大力支持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安排专项资金2.04亿元,支持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实施新兴产业科技攻关。制定出台《湖南省支持企业研发财政奖补办法的通知》,2019年,拟奖补企业1767家,同比增长106%,已兑现奖补资金6.13亿元,同比增长60%;首次兑现37所高校科研院所奖补资金近2000万元。四是大力支持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科技领域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全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整合资金规模16.9亿元。对省级科技发展计划专项等资金实行全方位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来年的预算安排。10月底前出台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技术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科技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力争10月底前出台具体办法。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每年8月初完成研发奖补等重点资金拨付,9月底完成所有资金拨付。
问:请问湖南省是如何发挥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中的核心推动作用的?
答:一是坚持高端引领,打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如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共支持79名,9名领军人才先后入选两院院士。
二是坚持以用为本,大力促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推动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对来自科研一线和企业的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条件,引导科技人才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创新科研投入、科技管理、收益分配、科研协同和政府服务等机制,从根本上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评审方式,不再将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作为申报省级科技人才项目和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问:近年来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试点探索,取得了什么原创性改革经验?
答:在工作思路上,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研发项目管理“小局”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形成全链条式、便捷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二是从支持科研“小众”转变到服务创新创业“大众”,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三是资源配置从“小投入”转变到“大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领域。
在工作方式上,一是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强协同创新,大力实施“科技+”“+科技”,与教育、卫健、生态环境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科卫、科教联合基金。加强顶层设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集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二是加快计划管理改革。针对项目封闭式管理和碎片化现象,构建“三分离”“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行全过程痕迹化管理,相关做法获科技部高度肯定。湖南科研院所改革改制、率先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等多项改革,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
【数说】
2018年,我省财政科技资金投入达129.94亿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658.3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0%。
2018年,我省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2018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468.05亿元,同比增长1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2%。
目前,我省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