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专升本”政策对平时不努力、只想靠应试来混文凭的学生的确不够友好,但对真正有志于升本、读研的学生来说,机会永远在那,不会关上。
▲图/网页截图。
山东“专升本”政策发布2年后,随着“落地”日期迫近,引发舆论风波。
2017年,山东省调整“专升本”政策,规定2020年起,应届专科生参加“专升本”考试,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名不得低于同年级、同专业的前40%。今年7月中旬以来,部分备战明年“专升本”的2017级学生,在山东政务服务网上留言表示“反对”。有学生认为,这样“一刀切”的规定,忽略了各个院校之间生源质量的差距,“剥夺”了部分学生的考试机会。
山东的“专升本”新政,是按“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发布并执行的。应该说,从政策本身看,并不存在“剥夺”学生的考试机会,这是公平执行新政的结果。“专升本”录取学生,不能只看“专升本”考试成绩,毕竟那样会助长高职学生的应试导向。
在此之前,有些学生几乎完全是围绕“专升本”科目学习;有的高职院校,也为了提高“升本率”,不给学生完整的高职教育,将本专业非考试科目的教学边缘化。
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排名前40%,是为了让准备参加“专升本”的学生重视所有课程的学习,并发展综合素养。这和大学要求GPA达多少分才允许申请换专业,是类似道理。
该政策对所有学生是公平的,按照新政,你只要达到前40%,就可参加“专升本”考试;若因平时不努力排名在40%以后,而失去考试机会,那这并非“剥夺”,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放弃。
当然,对部分学生的质疑,也未尝不能理解。在学历情节普遍存在的当下,很多专科生深造的愿望强烈。
但既然新规从长远看有利于高职学校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生态,且已经给出了3年的“过渡期”,从公平的角度看,尊重规则而非否定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而如果按部分学生要求取消该政策,既是把新政当儿戏,也是对努力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靠前的学生不公。
而对于“专升本”愿望强烈但综合成绩不达标的学生来说,统考也并非唯一机会,还可以选择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包括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开放大学等途径。
总体来看,“专升本”作为选拔性考试,关注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是对以往部分高职学校和学生过分应试化的纠偏。但高职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综合素质成绩“前40%”也不是唯一选择。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综合素质测评纳入“专升本”选拔体系,怎样做到更加公平、公正。是将某一比例作为参加考试的硬性门槛,还是将综合素质评价折合成一定分数、纳入录取考量——各地要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学生意见,制订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并公开、透明实施,接受监督。
无论如何,职业教育不单纯是为了“曲线升本”,而是为了培养更多技术人才。从长远看,只有真正将培养重心放在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上,职业人才真正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解决当下的“升本”之惑。
山东的“专升本”政策对平时不努力、只想靠应试来混文凭的学生的确不够友好,但对真正有志于升本、读研的学生来说,机会永远在那,不会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