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字化育苗中心真是省地又省人工,过去我们得租用20块园田,40个人忙活好几天,而现在4个人半天就搞定。”5月8日,高铭打开手机边演示边告诉记者,“棚内的温度、湿度、长势都实时可视, 喷淋、热风设备一键就能远程操作。”
水稻播种在即,当种植户多在忙着组织人手起苗插秧时,在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房身村种植大户高铭的数字化育苗试验中心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个只有35平方米、两层楼高的空间内,835盘水稻苗个个“身姿”挺拔,等待着春播的号令,“奔赴”40亩稻田。
数字化农业在“90后”的高铭看来,蕴含着无限的商机。去年,他在自家承包的稻田中辟出800亩进行数字化装备,尝试数字化种植,围护栏、铺灌渠,实施可视化看护、智能化灌溉,此举破解了农村人力资源紧张的难题。在绿色水稻中饲养稻田蟹,收获了优质的大米,稻田蟹也膏满黄肥,一田双收让高铭坚定了走数字化农业的决心。
尝鲜数字化种植后的高铭,今年再度试水数字化育苗。年初,他到河南学习借鉴,投入20余万元购进了立体育秧设备,设置了各种传感节点和智能感知系统,建起了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数字化育秧中心。
在白色玻璃的育秧房内,记者看到,一盘盘稻苗像图书馆书架里的图书一样整齐地排列,有两层楼高,每一层都与一条传送带相连,随着传送带的匀速滚动,每一层秧苗从低到高,上下滚动,在滚动中确保每一盘苗床均匀获得阳光、温度和湿度。看到棚内温度升高了,高铭便轻点手机,开启自动浇水模式。20分钟内,每一株稻苗轻松“解渴”。
“普通的育苗环境温度比较低,特别是今年的气温忽高忽低,不利于育苗。这里育苗温度可以控制,这样的苗肯定长得比较好。”高铭介绍说, “数字化育苗,可以保证出芽的整齐度,因为是用机器浇水施肥,整块苗湿度比较均匀,可以保证苗的存活率。”数字化育苗的生产方式和传统模式相比,单位面积的种植数量大幅提升。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育苗5平方米的苗可插秧一亩地,现在占地35平方米的中心一次育苗就可以插秧40亩地,今年还能再育一茬苗。
“育完苗后,这个中心还有啥打算?”面对记者的提问,高铭兴奋地说:“我准备试验种菜,如果成功,明年就扩大规模。”除了用于育苗,高铭对这个数字化的设备充满期待。他表示,这种工厂化数字化育苗在保障春耕育苗安全之余,还能数字化种菜、种花,更能吸引城里人来这里采摘,他准备为秋季游客在垂钓之余,捧上一份立体种植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