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532”发展战略,常州克服疫情影响,大力开发人才需求岗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2022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10678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81609人、技能人才29069人,引进人才总量比2021年增长5%,再创历史新高。
人才引进实现“三连升”
为加快优质智力资源集聚,常州去年开展了“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分赴省外招贤纳才,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城市“朋友圈”不断扩大,“青春留常”品牌不断做强,“人才常州”得到广泛宣传与认可。
2020年至2022年,常州每年引进人才的总量连年提升,分别为65231人、105473人和110678人,继2021年突破10万大关后,2022年再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引进人才质量连续提升、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人才来源持续扩大,其中硕博研究生实现连续增长,3年来分别引进3580人、4207人和4717人,这与常州高校院所、研发总部(中心)不断增长的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花香蝶来。3年来,常州引进的外地人才呈连续增长趋势,市外生源毕业生来常就业人数分别为48205人、63735人和68085人;从安徽、湖北、山东、四川等省外院校引进的毕业生逐年增长,3年来分别为28443人、42670人和44291人,省内省外引进人才占比呈现反转态势。
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加速
紧跟“制造名城”向“智造名城”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引进人才在各行业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规上企业聚才占比巨大,引才数量占全市引才总量的“半壁江山”。
在二十大行业中,排列前两位的是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去年累计引进56875人,占引进人才总数的51.39%,比2021年上升7.31个百分点,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2年比2021年引才增加15275人。
引得来、用得上,这是人才引进的关键。高端装备集群、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群是常州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进人才排名前三位,集聚人才数量占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71.93%,3年来引进人才数量分别为8263人、19414人和31370人,分别占当年引进人才总量的12.67%、18.41%和28.34%。其中,头部重点单位人才集聚明显,排名前20位的用人单位平均每家引进人才达923人;“专精特新”企业的引进人才增幅在1倍以上,每家均引才近20人;57家A股上市公司3年来引才增幅翻倍,每年每家平均引才58人。
青年人才矩阵持续做强
“常州人才地图”和社保数据库实名比对结果显示,相较2020年,2022年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参保就业人数增加3400人、留常参保就业率提高3.9个百分点,留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在常高校留常就业的毕业生中,外地生源占比保持在80%以上。越来越多的在常高校应届毕业生已从选择常州、来到常州转变为留在常州、扎根常州,“青春留常”磁场效应在持续放大,常州正逐步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
3年来,常州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达22.6万余人,其中青年人才20.4万人,已成为常州引进人才的绝对主力军。
青年人才引进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人才虹吸显着,青年人才吸引力持续走强。常州每年引进青年人才数量平均增幅达13.71%,由2020年的5.8万人增长至2022年的7.5万人,分别占全市当年引进人才总量的88.81%和91.52%,年均增长近1.4个百分点。二是龙城魅力绽放,外来青年人才占比逐年增大。2020年至2022年,全市引进的外来青年人才占当年引才总量的比例分别达73.67%、79.85%和83.06%。三是人才承载力强,高层次青年人才加速涌入。常州引进青年博士人才数量3年间增长200%,青年硕士人才数量增长近30%。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如今,常州吹响了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集结号”,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广纳贤才,助力加快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阔步迈入“GDP万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