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城市是否想念在农村的日子,是否想念农村傍晚的袅袅炊烟,是否想念一到吃饭时间,邻居坐在一起闲聊、吃饭,孩子嬉戏的生活?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一幅未来的美好愿景,乡愁成为乡村振兴的源泉所在、精神所依。近年来,我市立足都市发展格局和山水田园资源禀赋,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定位,大力挖掘农耕文化,在守护乡愁记忆的同时,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保护
“小店牺汤”据传源于周朝“牺牲祭祖”的古老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演变成当地民间祭祀求雨的传统习俗。今年7月,小店区王吴村、辛村举办牺汤节。三伏天食欲不振,一碗牺汤撬动味蕾。同时,借一碗牺汤,在乡村经济、乡村产业上下功夫。此外,阳曲县西凌井乡在过年期间举办“添仓节”盏盏灯文化活动,以“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劳、年年有余的期盼、来年祈福消灾的向往”为蕴意,吸引游客乡村游。
近年来,我市各县区结合文旅产业,寻找保护与农耕文化有关的老物件,恢复农耕节日,大力挖掘保护农耕文化。
一些与农业相关的非遗项目被称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在挖掘保护农耕文化、守住文化根脉中起到重要作用。杏花岭区小窑头村建成了非遗小镇,小店区刘家堡村打造了非遗文化街,吸引年画、剪纸、舞狮等一批非遗项目入驻,在政策和费用上给予了实质性帮助,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为非遗集中化、规模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推广普及
自古酿醋数山西,追根溯源在清徐。为了突破醋文化的地域及人群局限,让世人了解山西老陈醋的传统制作工艺,也让更多普通民众以更加多样的形式了解、熟悉醋文化,水塔醋业投资建成“宝源老醋坊”,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工人身着明式服饰,使用木斗、木桶、簸箕、木锹等工具,采用人推碾、古法发酵、古法淋滤等传统技艺,一步步再现古代酿醋场景。
此外,宝源老醋坊还设有农耕文化展区、醋文化展示区,里面收集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酿醋器具、农耕器具、文献典籍等历史文物,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充分展示山西老陈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位于阳曲县的青龙古镇,专门打造了农耕博物馆。这里九窑十八洞,孔孔相通,形似迷宫,“农耕文化”专题陈列以“物语”的形式,将农耕文化概念下民众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作为集中展示的对象。传统农具、壶、灯、秤、算盘等,通过“物”的展示,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农食、农具、农俗等诸多方面作专题陈列,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北方农业文明传承演进的历史和民间民俗的生活面貌。
传承弘扬
在我市,不少与农耕文化有关的景区也逐渐走进人们视野。
位于小店区北格镇张花村的华辰农耕园,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回忆起乡愁的地方。这里有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瓜棚子、菜篮子、果园子,可以体验亲手采摘瓜果蔬菜的乐趣;还可以参观动物生态养殖及烹饪、农副产品手工作坊;在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餐厅品尝产自生态园绿色食材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感兴趣的话不妨坐在湖边过一把“愿者上钩”的瘾。
位于晋源区的稻田公园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公园可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成为集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稻米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
不仅上规模的景区,乡村游也充分发挥其“接地气”的特点,让更多市民亲自体会了农耕文化的特色。清徐县马峪乡的葡萄采摘、阳曲县碧山村的水蜜桃采摘、娄烦的土豆文化节等,市民在开心游玩的同时,也走进了农村生活,了解了农耕文化。
不少家庭和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农耕文化教育,从孩子抓起,带领孩子走到田间地头,种地、收割、放羊、喂牛,让孩子从小接触农耕文化,感知中国农耕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记者手记
丰收节里看丰收,看到了喜乐祥和,看到了希望未来,更看到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在学者于丹看来,“在农耕文明中,地里不仅生长着粮食,还生长着伦理观念和中国人的归属。”
无论在华辰农耕园、稻田公园、宝源醋坊,还是葡萄、桃子、苹果采摘园,记者都能体会到浓浓的乡土气息,感受到人民依靠土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文化根基所在。
从竞争、焦虑的城市生活中脱离,回归到乡村开阔的山水空间里疗养、丰盈心灵,这是当代人追求的一种享受和体验。不断地重视、保护、传承农耕文化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