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经济特区:“小而美”迈向“大而优” - 国内 - 法新网
珠海经济特区:“小而美”迈向“大而优”
2021-03-26 08:26:29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横跨珠江口磨刀门水道的鹤港高速洪鹤大桥建成通车,首个澳门单牌车自动识别系统启用,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项目开工……连日来,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珠海经济特区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珠澳深度合作领域捷报频传。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建立41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大胆试、勇敢闯,走出了一条路子,形成了鲜明的“珠海特色”。

  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员俞友康用了“五个率先”总结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经验:率先探索对外开放之路;率先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率先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率先探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进之路;率先探索服务“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之路。“多个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创新探索成就了‘不一样的珠海’。”俞友康说。

  珠海始终牢记特区使命,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从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到兴办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再到创立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从首创土地管理“五个统一”的珠海模式,到用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珠海以创造性力量和改革行动,诠释了特区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排头兵”和“试验田”的使命担当。1979年10月,石景山旅游中心签订合约,合资双方计划参照港澳模式建一家酒店。1980年10月酒店正式对外开张试营业。澳门商人、投资者吴福感慨:“作为中国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不但开启了珠海的外资时代,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写下重重一笔。它的出现是一种突围,也是典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

  1992年3月,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迟斌元、沈定兴、徐庆中从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和汽车及住房钥匙……这是当时我国地方政府首次对知识和人才给予的最高物质奖励。珠海此举书写了我国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新篇章,成为特区改革创新的亮丽注脚。依托科技重奖,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此后,珠海还出台国内第一个技术入股的地方法规、设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庭,在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上开启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出自贸区、国资国企、跨境金融、商事制度、行政审批、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等改革举措。横琴自贸片区积极探索法治环境、金融创新、分线管理等领域改革创新。“十三五”期间,横琴自贸片区落地制度创新成果达510项。因澳门而生的横琴,在短短十余年的建设中,已由过去“蕉林绿野、农庄寥落”,蜕变成一座“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珠海坚持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特区成立之初,珠海就确立“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管理“八个统一”和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以及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权”制度,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留下了自然本底和绿色空间,形成了“开门见山、推窗见海、山海相依、绿水蓝天”的独特城市景观。目前,珠海的空气质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污水处理能力均居全国前列,优美的环境成了珠海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被誉为“海上云天、天下珠海”。

  弄潮击浪四十载,珠海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481.94亿元,常住人口从36万人增加到逾200万人。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珠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2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15%,世界最大水陆两栖飞机AG600、欧比特宇航级卫星芯片等一批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五大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壮大。珠海为全国改革开放创造新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勃勃生机。

  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表示,珠海将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着力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型核心城市,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并以珠澳合作牵引特区“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为主轴,实现从“小而美”向“大而优”转型跨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责编: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