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智慧”方案 - 互联网+ - 法新网
北京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智慧”方案
2019-09-09 13:15:32 来源:人民法院报
1
听新闻

 这是互联网+的选择,更是新时代的期待与回应。

  2018年9月9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一年来,这所吸引各界目光的“网红”法院,将互联网技术与司法审判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空间治理法治化进程中,以制度创新与科技应用作为双轮驱动,不断探索新型互联网诉讼规则,逐渐成为中国现代化司法建设成果的一张靓丽名片,交出了一份闪亮答卷。

  核心基因——便捷高效的司法温情

  原告在加拿大、被告代理人出差在高铁上,跨境网络侵权案开庭怎么办?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这些问题早已迎刃而解。

  365个日日夜夜,从“24小时不打烊”到“一站式”在线智慧诉讼服务,从“电脑前就能打官司”到“指尖司法、掌上天平”,法官们挥洒着汗水,在数不清的加班中灵光闪现,推动科技与审判在融合中不断破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自成立至今,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实现了全流程在线诉讼,提供“一键提交、一链办理、一线联通、一网通办”的一站式服务,总访问量超过45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26896人次,累计注册用户20465人。当事人立案申请100%在线提交,其中1/4在非工作时间提交。凡当事人同意在线审理的案件,100%在线开庭,案件平均审理周期40天,真正实现“一次也不用跑法院”。

  网络大V“传说中的女网警”高媛在参观完北京互联网法院后曾表示,在这里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的先进科技、人性化的细致关怀和法律人的战斗精神。

  的确,在电脑端完成全流程网上诉讼,这似乎已经解决了互联网审判的基本问题,但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们眼里,创新和升级却是无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与手机密不可分,为什么不能进行手机上的诉讼?经过法官团队和技术团队加班加点,历经10余版的修改,手机端移动微法院于近日正式上线,当事人实现网上立案、案件查询、在线送达、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20余项功能,并嵌入AI虚拟法官,为当事人提供浸入式问答体验,司法温度触网可及。

  目前已经建成了线上线下并行、多元化、一站式服务打通的“智慧诉讼服务体系”。为了便于当事人适应在线诉讼,并形成良好规范,还制定了互联网诉讼指引、庭审规则等文件,指导当事人文明、规范开展在线诉讼,建立互联网诉讼新生态。

  审判精髓——公正为民的价值导向

  “抖音的案件,合议庭窝在一起,写到23点30分,近16000字,判决基本出炉,心情很好,夜色很美。”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在审理该院第一案时的工作札记。

  每一个月明星稀的加班夜,每一份经过几十次打磨的判决书,每一回一边倒的公众赞许,都记载着法官们可喜的进步。案件数量的激增,互联网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审判难题,一直都在考验着这支法官队伍。

  成立一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了一批重大、疑难、新型的涉互联网案件。全国人大代表田春艳评价认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在案件出典型、裁判树规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春田则称赞北京互联网法院案子办得好,判决书写得好,法官讲得好,希望法院在继续推出经典判决的同时,不断践行互联网空间治理法治化的使命。

  这一份份优秀判决和一声声赞誉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发挥着引领作用?

  “公正、为民”,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给出的回答:以一颗尊重法律的公心审理每一起案件,以一颗身临其境的同理心对待每一个当事人。

  面对涉案的新兴APP视频,法官们为了深入了解案情,注册账号、亲身体验,摸透运营模式,探索平台、用户、公众的利益平衡点,维护新行业新业态的成长与发展。首案“抖音”短视频著作权案,13秒短视频是否构成作品成为裁判关键。合议庭法官们化身网民,一遍遍播放涉案视频,去感受短视频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怀,经过多次研讨,最终判定只要有“一点火花”就可认定为作品,鼓励短视频用优质内容传递主流价值,保护了短视频新兴产业的发展。

  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服务合同案,将互联网“暗刷流量”的灰黑产业链暴露在公众视野。面对“UV”“PV”“JS暗刷”等技术术语,主审法官为了吃透案情,跑了几十家单位进行调研,甚至潜伏到灰黑产公号了解情况,最终让“暗刷流量”从雾里看花走到拨云见日,判决旗帜鲜明地认定合同无效,打击违法行为,收缴违法所得,坚决遏止互联网乱象及不诚信诉讼行为。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长安剑”评价该案:“判决一字一句,皆为担当”。

  成立至今,北京互联网法院共收案34263件,结案25333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3%,裁判自动履行率98%,审判质效综合指数排名全市法院第一位。

  技术取舍——守正创新的用户理念

  “技术是新是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有实效、能解决我们审判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张雯经常说的一句话。

  “不懂技术的法官不是好法官”,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们互相调侃的一句话。

  建院之初,法官们在进行电子平台打磨时,就围绕互联网审判中的送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送达不了,接下来的审判流程就停在了原地,解决这个问题,无异于是互联网审判走出第一步的“破局之战”。在多次讨论、思想碰撞中,法官们统一了“手机弹屏送达”的思路。这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将送达信息发送到当事人手机,该信息显示在主屏幕,点击关闭才能继续使用手机。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技术,使互联网法院“电子送达”走出了第一步,案件审理得以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多元化线上送达体系,通过与互联网企业达成的一揽子送达协议,北京互联网法院送达效率显著提升。

  电子证据存证难、取证难、认证难问题是互联网审判中的难题,北京互联网法院为主导建设的司法区块链——“天平链”,将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于司法审判,这同样来自法官们的“头脑风暴”。因为取证时间短、维权成本低,“天平链”成为了当事人用了就离不开的新技术。目前,“天平链”已完成跨链接入区块链节点18个,完成版权、著作权、互联网金融等9类25个应用节点数据对接,上链电子数据超过696万条,跨链存证数据量已达上千万条。制定了《天平链接入与管理规范细则》《天平链接入测评规范》,进一步规范了“天平链”接入方的资质要求、电子数据的存证规则等,大大提高了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明力。

  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将法律知识图谱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云视频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等十大核心技术运用到互联网审判中,不断接受着用户的检验,不断完善与改进。

  队建引领——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

  正如张雯所说:“我们法院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共享的大学式法院。”开放、包容,使这个新兴法院不断汲取着各方所长,也贡献着自己的互联网审判智慧。

  一年内,北京互联网法院积极对接各大高校及研究院所,为培养高品质研究成果积蓄力量。成立“互联网法律人才培养中心”,与北京市委党校、十家高校建立了共建机制,成为互联网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成立“互联网技术司法应用中心”,聘请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各大高校、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技术智库成员。举办和参加各类学术论坛、研讨会,展示鲜活司法实践,成为互联网法律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为打造一支集法律知识能力、互联网高科技思维、国际化视野的互联网尖端法律人才队伍打下了基础。

  为方便公众及各类来访人员了解互联网审判模式,北京互联网法院首建并开放“在线诉讼体验区”,使来访者直观感受在线诉讼全过程。一年来,共进行各类接待554场10120人次,其中外宾35场542人次,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份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巴拿马等23个国家和地区。来访人涵盖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包括政府官员、国际协会组织、全国及世界各地法官及检察官,也包括国际研修班学员和国外留学生等。外宾纷纷表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令人深感震撼,中国在互联网司法领域取得的成就走在了世界前列。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