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曾掀起的热潮,让大众对大病患者的生存现状,有了深刻的认知:一场大病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摧毁一个家庭。没钱治病,没法挣钱,大病、慢性病带来的不只是天价的医疗费用、收入的骤降,更可能压垮一个中产以下家庭。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批网民涌入,为大病救助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依托准入门槛低、辐射范围广等优势,大病救助服务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的常客。必须承认,这类平台的出现,让用户随手做公益,筹款能力卓有成效,为社会底层人民带来了福音。
2016年4月,为了解决中国普通家庭重疾患者没钱治病的社会痛点,水滴公司应运而生,旗下的水滴筹作为国内互联网个人大病筹款0服务费的开创者,为紧缺医疗资金的大病患者,提供免费的筹款救助服务。过去三年中,水滴筹累计筹款金额超过200亿元,爱心用户赠与次数超过6.5亿次,全国几十万名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曾获救助。
高光数字背后,水滴筹也面临社会的审视:在公益和盈利之间,要时常面对伦理要求和社会质疑;从去年“王凤雅事件”到不久前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事件”,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以及不规范操作,使其不断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作为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创业领域的一匹“黑马”,水滴筹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当下整个“互联网+公益”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在信任成本很高的网络大病求助领域,如何完善风控机制,让用户放心?面对筹款乱象,大病救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应该如何应对?在公益属性与商业盈利的矛盾之间,企业如何确保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此,我们与水滴筹联合创始人徐憾憾一起聊了聊,谈了谈她的经验和想法。
以下为采访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略有调整):
网易双创:加入水滴公司,创业的初心是什么?
徐憾憾:我们刚开始创业时,观察到一个社会现象:中国的中产阶级及以下的人群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大病来袭就会让这个家庭蒙上阴影,国内的大病患者家庭是特别缺乏帮助的一个群体。大病患者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个是如何治病?另外一个是治病的钱从哪里来?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就是尝试解决“治病钱从哪里来”,“让广大中国家庭病有所医”。
网易双创:水滴公司的三大业务中,水滴筹的定位是什么?
徐憾憾:水滴公司整体致力于解决重病家庭“治病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方面为这些家庭提供“病前保障”,另外一方面为他们提供“病后救助”。在病前保障上,水滴公司的布局是水滴保险商城和水滴互助这两块业务。但如果一个用户没有保险覆盖,突然身患重病又缺治病钱,这时候怎么办? 水滴筹就在这个场景下给大病患者带去价值,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病后救助”。简而言之,如果经济困难的大病患者没有获得足够的“病前保障”,那么他还有通过水滴筹,方便地获得“病后救助”的机会。
网易双创:时有耳闻的骗捐、诈捐现象,您怎么看待此类事件?其中水滴筹在杜绝这类事件再发生方面,都做了哪些调整?
徐憾憾:水滴筹的初心是“让广大中国家庭病有所医”,我们希望更多陷入困境的大病家庭能够得到有效的救助,我们希望去搭建求助者和施助者之间信任的桥梁,去创建一个公开透明的救助环境,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然而,也有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发生了,平台对于失信筹款人的态度是坚决抵制的,但是如何发现这群人、如何解决不诚信求助的问题,确实需要更多人跟我们一起努力。
平台在风险控制上的核心模式是全流程动态监控,我们通过社交网络传播验证、舆情监控、大数据验证、第三方数据验证等手段,从筹款发起到提现,全流程动态监控每一个求助案例。我们鼓励每一个知情人发现可疑后能积极提供线索,向平台举报,这样才能共筑清朗救助环境,把社会的爱心和善意给到真正需要被救助的人。
网易双创:在商业占主流的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公益属性和商业化之间的冲突性?
徐憾憾: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过去纯粹公益的解法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在积极尝试用新的手段去解,比如借鉴了商业的组织方式去提效。在我看来,公益是我们在解的这个社会问题的底色,商业是过程中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我们还在持续探索对这个问题更好的解法,也希望社会各界给予我们更多关心,多提意见多探讨。
网易双创:水滴公司在互联网健康保险保障领域中的布局中,水滴筹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憾憾:设想一个场景,当你的朋友突然罹患大病,而他之前没有获得足够的保险保障,他的无助会让你感同身受,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和家人有没有充足的保障。水滴筹能够唤醒用户的保障意识,是对用户的基本的保险教育。那些保险意识被唤醒的用户,在未来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保险产品时,就可以自主选择购买。
网易双创:进行“公益属性”的创业,最大的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
徐憾憾:我们的业务问题其实都围绕着“信任”展开:如何让赠与人更信任我们平台,如何让求助人更信任我们平台,如何更好地搭建赠与人和求助人之间的信任桥梁,建立这三层“信任”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业务的日常。
网易双创:在帮助大病患者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徐憾憾:其实有太多这样的故事和经历了,你会发现每一个案例都那么的相同又那么的不同。相同的是,每一个家庭在重病来袭时,他们所要面临的困境几乎都是类似的,经济压力往往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同的是,每个家庭背后都有不同的、鲜活的故事,他们在生病之外,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
我记得有次去医院探访一个得白血病的小姑娘,她只有5岁,探访过程中,她的妈妈说在北京治完这个疗程后就回哈尔滨的某家医院,她一脸雀跃,说要回哈尔滨的家了。妈妈转脸哭了,因为孩子口中的那个“家”,就是哈尔滨的一家医院,孩子从出生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在她的认知里,医院就是家。我们在做的事情,或许能帮她一把,为她的家庭点一盏希望之灯。这样的故事,是我们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