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菜还是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但近期“二师兄”的身价大涨,让人们吃肉时感觉也不再那么“香”了。
众所周知,这一轮猪肉价格走高,是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等多种因素叠加,供应不足所致。农业农村部最新的监测表明,8月最后一周猪肉与去年同期比涨92.3%,今年8月成为近几十年猪价最高的月份。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一年多,疫情最严重时刻都顶过去了,为何反而是今年七、八月份肉价涨得最厉害呢?这是萦绕人们心头的一个疑问。
一组对比数据,或许能帮我们看清非洲猪瘟疫情的全貌——5400万:14万。5400万吨去年全国猪肉产量,而14万吨,是全国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扑杀生猪导致的猪肉损失总量。
相比5400多万吨,14万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猪肉上涨,既有物质原因,也有心理因素作祟。养殖者因为去年损失惨重,今年养殖信心没了。尽管肉价走高,养殖者在生猪生产上反而“缩手缩脚”。供需失衡加剧,猪价更上层楼。
要帮助“二师兄”降身价,得扩大生猪生产;扩大生产,首要在于帮助养殖者重建信心。关键时刻,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为了平抑猪肉价格,让大家碗里不缺肉,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无论是国务院召开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各地纷纷出台的“猪*条”,着力解决的就是“不敢养”“没地养”“没钱养”的问题,实质上要解决的是市场信心问题,让养殖者以及消费者,都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接着第二个疑问来了:这些举措能让猪肉价格降下来吗?
答案是:肯定能。对于这一点,消费者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但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以四川为例,多部门联合出台全省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九条措施,保供稳价。成都市也多次召开专题会,一系列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策密集出台,让养殖者、消费者都吃下定心丸。“对症下药”之下,“药效”终将释放,从而帮助“二师兄”放下身段。
那么猪肉价格下降这个过程,我们还要等多久?
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生猪的生产环节有着自己的“猪周期”,因为生产需求关系变化,带来猪肉价格大致为三年一轮的涨跌轮回。这轮价格上升周期始于2018年5月,加上来势汹汹的非洲猪瘟疫情,期望短期内猪肉降到平价并不现实。最近补栏的小猪到出栏上市,最快也要四个月左右;专家预计这轮上升周期还要持续大半年,然后猪肉开始下跌。
事实上,在丰衣足食、选择丰富的今天,“肉食者”自然不是只有猪肉这一个选项。其实,猪肉涨价之下,少吃些猪肉,换着吃些鸡鸭鱼、牛羊肉等等,身体和钱包都会感谢你的。
猪肉价格上涨,虽然会对其他可替代肉类价格有拉动作用,但也同样会推动肉禽等替代品生产增加,随着供应量上升,预计价格也将回落。但需要警惕囤积居奇、搭车涨价等破坏市场的行为,对此要严格市场检查、执法,加大打击力度。
弄清了上面几个疑问,我们对“二师兄”今后的身价就有底了。但我们仍然要保持一份清醒,清除猪瘟疫情是一个很大的变量,仍须强化防控。从国外的情形看,清除猪瘟是一场持久战。巴西,花了四年时间才清除猪瘟;西班牙花了十年才根除疫情;俄罗斯2007年传入猪瘟,至今还没根除。对于这场防控持久战,也决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