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溺死脑瘫女童案背后的“理性”麻木 - 评论 - 法新网
评论:溺死脑瘫女童案背后的“理性”麻木
2019-08-11 12:18:59 来源:环球网
1
听新闻

张静雯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便亮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就得记着,并非世上所有的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我每每想到此,都不免诚惶诚恐。尤其当面对人伦悲剧时,总下意识地扪心自问:如果换作是我在那样的处境之下,百分之百不会一念成魔吗?

很多情况下,人会被一闪而过的恶念吓到,但旋即就会知道,有一种叫作三观和底线的东西在庇护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保有一丝温存。

或许还有读者对发生在去年6月的“江宁溺死脑瘫女童案”有印象。早前的报道里,把女童小璇推到河里的爷爷说了一句话,往孙女书包里塞砖头,是为了减轻她的痛苦。我很久都不能忘记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脑瘫儿的家长犯下罪孽,似乎多少都能博得一些同情,当时有篇评论分析,考虑动机、社会危害等,这类凶手可能会被轻判,江宁这个案子,重或许都不会超过十年。

8月9日,案子宣判了,杀害孙女的爷爷杨某松获刑十一年,案发时在一旁默许杀人行为的女童父亲杨某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

这是一桩一言难尽的悲剧。和很多脑瘫儿的父母一样,小璇的父母不堪辛苦压力而离婚,孩子归父亲抚养,在奶奶独自照顾下长大,期间还接受了残联的资助。矛盾发生在奶奶查出癌症之后,杨某响担心奶奶不能照顾孙女,便把孩子带到爷爷那里,但爷爷坚决拒绝,声称如果把孩子带来,就扔到河里淹死。

后来,这个听来仿佛置气而不能当真的“提议”,竟然成了现实。当不能想象的情形发生的时候,除了可怕的寂静,还能感受到什么呢?

不得不说,它并不符合刻板印象里可恨但更可怜的悲剧的“模型”。小璇的父亲杨某响很有可怜之处,可孩子母亲离开后,他就把孩子丢给奶奶,连孩子平时吃什么药,他都一无所知。这也不尽然是一个贫穷击穿底线的故事,杨某响是工程师,年收入有小十万,名下还有90平米的商品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智力有缺陷、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有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可问题是,小璇的爷爷和父亲,都没有长期照料过孩子,只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几乎是下意识地把孩子当作了烫手山芋。这样的情况下谈论苦楚,真的有点轻飘。

更让人心寒的是商议小璇“去处”时这家人的冷静,甚至“理性”。小璇的父亲和姑姑,曾经细致地讨论过用什么方式“解决”掉这个孩子。这段内容出自二人网上的聊天记录,庭审时被公诉人读出。透过化为字节的语句,不知还能不能触碰到柔软的人心?在爷爷发狠说要把孩子推下水之后,父亲还是把孩子带了过去,任一切发生,不加阻止,这其中的麻木,令人无从消化。而小璇的母亲,在离婚之后,似乎在女儿的生活里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不知道小璇是否曾经在亲人们那里得到过关爱,这些关键细节连缀起来看,在她的世界里,似乎除了奶奶,没有人把她当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在冰冷虚无的孤岛里,只有奶奶这么一个温暖的依靠,轻轻托住脆弱的小女孩。奶奶一旦倒下,孩子便无可挽回地下坠到了坚硬的地面上。

当然不是谁都有“优越条件”,可人心总是肉长的吧?

小璇并非没有得到过社会救济。这时候我忍不住想,如果能有专业的机构组织及时介入,如果能有更充足的福利救济,小璇这样的孩子的处境至少可以好一些,但更引人注意的是这家人表现出的那种“理性”的麻木。

这么一个残缺而柔弱的生命,家庭里的血亲,似乎没能唤起多少柔情。虽然很想体会他们的难处,可虎毒还不食子呢。小璇的父亲承认自己自私,可什么样的自私,能让一个家庭合谋杀死一个孩子?为了各自的“解脱”,“处理”掉一个“没用”的生命,这么苦大仇深的情节,仿佛是在道德真空中发生的,孩子“活着”不再是一项基本的权利,而是需要被权衡和算计的东西。

这种看似不得已的背后所隐藏的野蛮逻辑,可能更需要我们警惕。或许它不至于总是扼杀无辜的生命,但它停留的地方,总会带走其他珍贵的东西。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