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就诊让急诊急起来 - 评论 - 法新网
分级就诊让急诊急起来
2019-04-24 21:22:52 来源: 法制日报
1
听新闻

  急诊不设“准入门槛”,固然可以方便广大患者灵活就医,却让原本就紧缺的急诊医疗资源更加紧张,让原本就显得急而忙乱的急诊秩序更加无序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去急诊……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北京打破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严重程度,推行急诊“分级就诊”,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急诊科本是为病情危急、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比如突发疾病、意外伤害)设立的,以保障他们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因此急诊有着明确的就诊范围,比如高烧要达到多少度、要有哪些危急或紧急症状等。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医院并未对急诊设准入门槛,似乎来者不拒,患者多掏一些钱就可挂上急诊号,以至于出现“急诊不急,让人着急”的普遍现象。

  急诊不设“准入门槛”,固然可以方便广大患者灵活就医,却让原本就紧缺的急诊医疗资源更加紧张,让原本就显得急而忙乱的急诊秩序更加无序。换个通俗说法,不危、不急的普通疾病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就相当于只为抢时间的私家车占用了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当真的出现紧急状况时,这条生命通道可能已经被堵死。在以往,因急诊医疗资源被占用,医生腾不出更多时间、拿不出足够精力来抢救急症病人,导致危急病人被贻误抢救时机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不少医患纠纷也因此引发。

  可见,北京打破“先来后到”,在就诊前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四级,合理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急重病人,的确有利于让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危重患者。据报道,急诊先重后轻、分级就诊,本就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因为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急诊科是这个战场最激烈的前沿阵地,必须让它们“急”起来,才是对生命高度负责,所以国外很多医院执行严格的急诊分诊制度,哪些人看急诊、哪些病人候诊、哪些病人约诊,都一清二楚。

  北京推行急诊“分级就诊”,其实是回归急诊本义,其他地方也应如此。实际上,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提出,今后医院急诊科有望分为红、黄、绿三区,将病人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四级,将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从而提高急诊病人的分诊率和救治率。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似乎并没如愿落地,急诊“急”不起来的局面一直未能改变。如今北京行动起来了,其他地方也要跟进。

  有的患者或许会担心:会不会自己明明属于濒危、危重病人,却被预检分诊环节划分为急症、非急症病人,被分错了病情等级,贻误了救治时机?北京的做法是:由“医生+仪器”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既有专业的人、专业的机器,也有专业的分级标准,能保证患者安全;在分级之后,还有再次观察、巡诊,有病情变化会及时调整分级;还要求患者如有突发不适,要及时告知医务人员。这些都是确保分级公平可靠的措施。这样的急诊“分级就诊”,我们乐见其成。

责编: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