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走出那种“我弱我有理”的道德绑架,懂得换位思考,在看到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他人留一些位置,由让座引发的矛盾才会少许多。
近日,在四川成都市343路公交车上,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站了好几个站,周围却没有人让座,直到一位老人起身让座后,她才有了坐下来的机会。没想到,就在她刚准备坐下时,被车上另外一名老太抢了先,声称,“这是公交车,不是私家车,有位置我就要坐,我该坐!
在道德秩序面临考验、利他行为动力不足的陌生人社会,由让座引发的纠纷与冲突层出不穷。对于怀抱婴儿的母亲来说,在公交车上没有座位不仅意味着面临安全风险,也意味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好不容易有人让座,却被另外一位老太捷足先登,“让座被老太抢先”带来的失落感与挫败感,未尝不是一种“二次伤害”。
面对他人的批评质疑,这位抢座老太拿出了权利话语来进行博弈。公交车座位由全体乘客共享,每一个乘客都可以坐,这固然没错;那种认为之前让座的老人无权指定由谁来享受座位的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让座并非法定义务,而是一种美德;那位让座老人想成全的明显是这位怀抱婴儿的母亲,而并非这位抢座老太。
从“老弱病残孕专座”到“爱心座”再到“请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一些标语的变化,折射出全社会价值认同的变迁。“让座给更有需要的人”既走出了“道德绑架”,也做到了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理应成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系统与规范系统。
与身心俱疲的上班族相比,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并不见得更需要座位;与处于生理期的女性或者怀孕不久的“准妈妈”相比,那些大爷老太并不见得更需要座位……只有走出那种“我弱我有理”的道德绑架,懂得换位思考,在看到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他人留一些位置,由让座引发的矛盾才会少许多。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不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当多数乘客都认为这位怀抱婴儿的母亲更需要座位的时候,这位老太觉得自己更需要座位。面对“让座被老太抢先”,我们不能情绪化地释放戾气,却忽视让座背后的困境。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让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公共交通工具座位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老太抢座固然不符合道德审美,却也暴露出让座行为的稀缺;当“抢座”成为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和生活智慧,“让座被老太抢先”也同样需要理解与宽宥。
在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同时,能够换位思考,愿意为这个世界更美好而支付一些成本;当礼让蔚然成风,陌生人社会才会多一些人情味。一个懂得礼让的社会,所有的参与者都会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