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烈日炎炎。阜新市彰武县生态草原路蜿蜒向前,周围绿树碧草、野花飘香。这里聚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元素,“移步换景”处处风光,惊艳了游人。
路旁的乡土草种资源圃中,各草种高低错落,花色各异。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正文、于景华,正埋头查看草的长势和结籽状况,汗水浸透了衣衫。
“为繁育这些乡土草,首先要采集它们的种子,但采集非常困难,我们走遍了阜新、朝阳、赤峰、通辽等地,有时候五六个人的团队,一天下来还采集不到二两草种。”王正文说。
自从主持辽宁省2020年度重大科技专项“辽西北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技术集成及生态产业发展示范”以来,王正文考虑最多的便是集成创新,从土壤到植被、从天然草地到人工草地再到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体系等,积极探索系统性修复模式。尤其是他们设计出乡土物种生态位互补搭配的植被重建模式,实现了快速稳定的植被恢复。
在天然沙化草地恢复小区,肉眼可见其中的草明显比外面的草更高更密。于景华搓开一块土说:“学问全在土里,你看这里通过沙地培肥,仅一年多就有这么明显的变化,也超过我们的预期。”
原来,针对彰武当地的沙土,团队以自主研制的有机肥为基础,集成专用稳定性肥料和微生物菌剂混合等办法,攻克了沙化土地养分易流失的关键难题,土壤有机质也从1.3%提高到1.8%,给植被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强化了固沙效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参与沙化土地治理这项工作,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王正文说。事实上,他们三年的努力已换来明显成效:天然沙化草地植被盖度达到90%,春季抑制地表扬沙能力显着提高;人工草地产草量达到每亩0.8吨,是天然草地的10倍至30倍,有力支撑当地的草牧业发展。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理委员会草原生态恢复部部长李全告诉记者,生态治理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家团队帮助他们找到适宜本土的草地物种组合,对加快推进沙地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今后在生态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上,他们希望继续得到专家团队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