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长白山北麓,连绵的青山环绕着成片的蓝白色菌包基地,戴着遮阳帽和面罩的“耳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黑木耳采摘季。
在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黑木耳有“牡丹”之称。刘树香戴着手套,动作麻利,眨眼之间,大朵“牡丹”就顺着菌包滑落到桶里。
以前自己上山砍树做菌包,如今从菌包厂买成品或委托工厂代种,刘树香感慨:“宁波让菌包生产实现了绿色标准化,木耳品质越来越好,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宁波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汪清全力构建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黑木耳全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脱贫新路。
3年来,宁波累计投入援建资金9753.3万元,援建黑木耳产业项目20个,占该县援建资金的近八成。在黑木耳产业带动下,汪清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8375户14214人减少至2018年底的2033户3220人,贫困发生率由14.5%降至3.3%。
贫困县的产业之困
这两天是汪清县的好日子。
时隔18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迎来第二届中国黑木耳节。
“经过这么多年,汪清的黑木耳才真正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绿色发展产业链,这其中,宁波市北仑区同汪清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起了关键作用。”汪清县委常委崔永国坦言,森林资源曾是汪清的一大骄傲,然而随着林木采伐量逐年下降,汪清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作为主导产业,黑木耳在汪清县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全县近4万人从事黑木耳产业,占有劳动能力人口的一半多,受益于黑木耳产业的贫困人口占到贫困总人口的81%。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黑木耳菌包的原材料,95%来自森林。过去农户将砍伐来的树木加工成锯末用来生产菌包。“100个菌包大概要用掉一段高6米、直径18厘米的木料。”曾在该镇林业部门任职的汪清县天桥岭镇百益菌业总经理王国光说。
为了摆脱“采伐城兴、禁伐城衰”的困境,汪清从3年前开始全面禁伐。由此,菌包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仅锯末价格就涨了十几倍。
怎么办?汪清县的“耳农”们迷茫了。
“原材料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低、小、散’的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的,这也是制约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2017年,宁波帮扶干部来到汪清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为当地的黑木耳产业“把脉问诊”。
他们发现,菌包的生产和培育是黑木耳种植的核心环节。菌包生产,汪清县百姓一直以自主培育为主,先将其放在自家灶台上蒸煮杀菌,再植入菌种。“这样做菌包耗时长,坏死率高达两成。每年过年前是菌包的生产旺季,家家户户烟囱冒黑烟,对环境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宁波北仑区挂职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说。
东海边的精准之“箭”
如何彻底扭转黑木耳产业“低、小、散”的状况,提升汪清整体脱贫奔小康能力,让“青山”与“金山”共赢?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宁波挂职干部将目光瞄准了产业前端。
青沟子村是汪清县最早种植黑木耳的村庄,却因资金问题迟迟建不起菌包厂。如今,村民不用再花三四个月时间自己做菌包,也不用担心成堆的菌包坏死了。
3年前,宁波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首个菌包厂项目,这让村支书马希成十分感动,菌包厂一年带来的三四十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不仅让青沟子建起了村部小楼和米厂,还直接带动47户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与青沟子村相比,红鸡冠乡的菌包厂显然是“升级版”——不仅有百万袋菌包摆放基地,还有一个菌种定值培育车间。“这也是宁波援建的,过去我一年最多只能种植四五十万袋,现在产值直接翻倍。”当地黑木耳种植的带头人、红鸡冠乡菌包厂负责人林岩说。
去年林岩的菌包厂利润超过20万元,惠及周边三个村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249人受益,人均年增收800余元。
眼下是黑木耳采摘旺季,林岩雇了近90名村民采摘,其中有不少贫困户。倪秀霞就是其中一位,她说:“直接从这个厂买成品菌包,回去只需浇水就可以,2万个菌包过去一年也就赚1万元左右,现在好了,收入有望增加一倍,还能抽空打工赚两份钱。”
通过“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宁波在对口帮扶中,将贫困户融入产业链,让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可分红、菌农能增收。
大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吕文革外出打工时腿部受伤,失去了干重活的能力。去年他从宁波援建的菌包厂里领了1万多袋菌包,种出黑木耳后卖给厂里统一销售,平均每个菌包有1元纯利润。他的妻子每年在厂里打工三四个月,一天也有120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保障。
以精准之“箭”,射中脱贫“靶心”。这几年,宁波从菌包生产和培育两个核心环节切入,不仅解了农户“禁伐原材料之痛”,更成功将菌包坏死率从20%降至3‰,让黑木耳实现“量质齐飞”。宁波还设立了扶贫基金,将援建菌包厂总收益金的6%用于鼓励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从事公益岗位。截至目前,宁波的援建项目已上缴收益金223万元。
“菌包培育标准化、绿色化,从产业前端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推动汪清县黑木耳产业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在曹敏杰看来,对口帮扶不仅要为当地带来“致富经”,更要唱好“生态经”。
小木耳的“大梦想”
黑木耳菌包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得到改变,并未让宁波的挂职干部松口气。
曹敏杰意识到,汪清县的黑木耳菌包厂生产趋于饱和,帮扶的重心也要随之转移,要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促进当地黑木耳产业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天桥岭镇是汪清县黑木耳产量最大的乡镇,约占全县总产量的一半。去年宁波拿出用于援助汪清的一半援建资金,补齐黑木耳产业链,其中就包括建造4700平方米的菌种培育室,最终助力天桥岭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镇。
体验观光园、绿色加工区、木耳商贸城……一周前,宁波编制完成的天桥岭黑木耳特色小镇规划项目书通过评审。“它将为天桥岭镇实现产业脱贫和产镇融合发展、打响全国黑木耳品牌提供重要指导。”汪清县发改部门负责人说。
周振康是第一批来汪清县挂职的宁波干部。在他看来,汪清的黑木耳要在全国“叫得响”,除了规划先行,还要加快完善销售渠道。
几天前,孙永芳的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生产的首批750千克春木耳一售而空。在宁波帮扶干部牵线搭桥下,孙永芳与宁波两家电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以后这里要成为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谈起园区规划定位和建设进展,孙永芳为宁波干部的产业融合发展思维连连“点赞”。
两年来,宁波投入近4000万元帮扶资金,全力推进这个全国唯一的智能化黑木耳产业园建设。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菌包生产、育种、大棚种植等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宁波社会力量源源不断涌入汪清县,助力小木耳“长成”大产业。
宁波逸盛石化捐出1000多万元,帮助汪清建设2000多平方米的冷库,解决了当地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当季木耳储存的“老大难”问题;天成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与吉林宁波商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欲打造一个产值规模上亿元的黑木耳产业扶贫基地……
作为汪清县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如今,黑木耳这朵产业帮扶之“花”,正在白山黑水间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