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一直颇有讲究,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质量、甚至比赛成绩。进入北京冬奥会备战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动运动员饮食科技建设,让冬奥集训队吃得更健康、更明白。
北京首钢基地目前共有速滑、花滑、冰壶和冰球四个冬奥集训队,基地的餐厅在去年7月投入使用,9月开始进行科技营养管理平台搭建,以智能化餐台和数据平台为核心工具,将运动员的所有营养工作连接起来。
首钢餐厅营养保障体系分四步进行。第一步,餐厅所有菜品都经过营养分析并要求标准化制作,录入系统,由营养师科学排菜;第二步,运动员通过刷餐卡和智能餐盘进行绑定,建立营养账户;第三步,运动员在取餐时,智能餐台可以自动识别菜品并称重,将所有餐盘中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计算,相关数据(卡路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物质的含量)实时显示并传输到系统里;第四步,通过数据平台和驻队营养师分析,可以对运动员每餐、每天、每周或更长时间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再结合运动员营养需求,进行膳食指导。
数据输出方面,餐厅配有触摸屏,对当餐菜品的营养成分进行展示,掌握个人营养摄入情况。通过手机APP和平板电脑,运动员、教练员和营养师可以实时查询并适时分析监控。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楠16日介绍,下一步会将营养数据平台跟训练数据和机能监控数据进行联通,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情况。“如果将训练数据、机能监控数据、营养监控数据、训练中的消耗数据全部联通起来,在营养的指导上会更精准,可以每天给冠军运动员做配餐指导——今天你应该吃什么,你练了什么,你身体缺什么,我建议你吃什么……避免出现过去很难监控到的早期疲劳、营养跟不上等问题。”安楠透露了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除智能工具和数据平台外,首钢餐厅还从国内知名大学聘请了一位营养学教授,作为运动员专职营养专家,负责菜谱营养分析和配餐示范工作,并随时解答运动员的营养咨询问题。
对冰壶混双队长邹德佳来说,智能化餐厅让他“找到了标准”,吃的时候有谱了。“根据自己的需求,(如果)今年你运动量大,需要摄取多少热量,你可以自己搭配。原先是没有的,想吃啥吃啥。运动员爱吃的就多吃,不爱吃的就不吃,导致影响训练效果。现在至少吃得明白了。”邹德佳对餐厅的指导作用十分认可。
安楠表示,餐厅智能体系刚刚搭建,第一步是使运动员习惯这种就餐方式,因此在设计上将过渡的影响降到最小。供餐和取餐方式变化都不大,餐台和餐盘设计跟原来的都很像,也不会干扰到运动员的饮食习惯和取餐习惯。但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运动员可能不按照要求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