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某书店内,读者或坐或站,在聚精会神地阅读。
杭州某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吸引读者驻足挑选。
沈阳某书店内,一位农民工父亲正和孩子一起看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学生活,是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学生活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也要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研究的动力和生机。自2012年起,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组成课题组,在温儒敏教授的带领下,历时4年多时间,对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其间,课题组深入北京、山东、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广西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问卷调查、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方式,针对农民、工人、青年知识分子、学生等群体,全面地考察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阅读、接受和消费情况,对当前社会的文学生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摸底调查和研究分析。
社会各群体的文学阅读状况如何,文学经典在当前社会怎样传播和阐释,网络文学为何异军突起,四大名著、古代诗词对当代精神有哪些影响……这些既是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文学生活”的研究范畴。文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文学生活”,就是关注民生。
所谓文学生活,主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文学阅读、文学接受、文学消费等活动,也涉及到文学生产、传播、读者群、阅读风尚等,包括文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渗透情况。
为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状况,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组成了60多人的研究团队,围绕相关课题开展了40余项调查,形成调查报告30余篇,通过对文学的典型读者群、文学经典、非主流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多媒体文学等主题进行调查研究,较为系统地展现了一幅极具现实性、时代性和人文关怀的当代文学生活画卷。
1、当前社会各群体的文学阅读倾向
“农民工的文学阅读量高于一般国民的平均水平。”该调查结果让大多数研究者感到有些意外。针对“你的业余生活主要做什么?”选择最多的是睡觉和游戏,分别为30%和25%,其他依次是逛街、看电视、读书,其中读书的比例为8%。针对“在你的文学阅读中,什么是你选择的首要标准?”对于故事精彩、思想深刻、艺术性高、富于哲理等选项,“故事精彩”高居首位,达56%。
另外,农民工较喜欢阅读传统文学经典作品,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备受欢迎。而鲁迅的作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也很受欢迎。这表明,文学作品只有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以热忱之心直面社会矛盾和问题,才会获得共鸣。
在工人群体中,有70.8%认为,文学阅读的目的是提高人文素养,获得必备知识,丰富人生阅历。对于小说阅读,47.9%的工人倾向于通过小说阅读,达到纾解慰疗自身生存现状的目的。调查发现,多数工人对个体生存状态较为敏感,内心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对于描写都市小人物的文学作品比较钟情。同时,51%的受访工人认可互联网上草根群体对文学作品的娱乐化处理。这表明,工人群体对现实生活的观照,部分已转移到以互联网媒介为主的文学作品阅读。
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用于文学阅读的时间与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群体。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每天进行文学阅读占被调查人员的96.37%,其中69.56%的每天阅读文学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青年知识分子文学阅读主要有购买、订阅电子书或在线阅读两种途径,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8.84%、70.29%。图书馆借阅、朋友借阅是青年知识分子文学阅读途径的重要补充,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8.84%、8.70%。另外,有3.62%的青年经常到书店“蹭书”。
大学生群体中,有76.1%的表示比较喜欢文学阅读。而对于文学的未来,仅有20.8%的认为“前途很光明”。从文学阅读的总体情况看,大学本科生为42.4%,研究生为46.5%。而随着学历的提升,文学阅读的比例没有明显增长,多数受访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反映,绝大多数时间用在了专业上,基本上没有时间阅读文学作品。
那么,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其文学阅读情况又怎样呢?结果显示,该群体的阅读数量不是很令人满意。关于“文学阅读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只有22.1%的选择“大部分业余时间在阅读”,60.2%的选择“会拿出一定时间来阅读”,15.9%的选择“偶尔阅读”。关于“每天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有23.3%的选择“2小时以上”,63.8%的选择“30分钟到2小时”,12.9%的选择“30分钟以下”。此外,重点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数量,明显高于一般高校学生,分别为52%、33%左右。
在对3至6岁的幼儿阅读调查中,大多数家长通过亲子共读方式,选择绘本类、无字漫画类读物。在谈到读物和动画片时,多数家长表示“动画片更活泼、形象、生动,孩子在观看时更加专注”“动画片更容易吸引小孩眼球”“动画片画面感强,可以模仿”,而读物“没有声音、没有效果,不够形象,吸引力不够”。同时,家长也意识到长期看动画片“伤害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不爱思考”等问题。
在对个别地区农村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35%的明确表示不喜欢文学阅读。单独访谈发现,小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甚至讨厌阅读,是因为大部分时间被家庭作业、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活动所占用。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更多是阅读作业辅导类书籍,卡通漫画类书籍的阅读逐渐减少。
2、“亚文学”与“纯文学”期刊的阅读差异
课题组对《知音》《读者》《故事会》以及《收获》等“亚文学”和“纯文学”类期刊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两类刊物的办刊定位与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知音》读者群的调查显示,有96%的受调查者“知道”《知音》,有85%的在不同程度上阅读过《知音》。而在这个阅读群体中,有11%的读者是“经常阅读”,有74%的是“偶尔阅读”。从读者群的年龄段来看,《知音》的读者群中,20至30岁的占48%,31至40岁的约占21.3%,且以女性居多。从读者群收入水平来看,主要集中在月收入3000元到5000元,占46%。而月收入50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群体以及无收入者,各占7.7%。因此,年轻读者和中等收入读者是《知音》最忠实的读者群。调查中,有71.9%的读者认为“感人的真情故事”,是《知音》最吸引人的部分。而这些“感人的真情故事”,其实是刊物在市场化浪潮中不断调整、摸索出来的独具特色的生产模式,带有艺术与商业的混合气息,并由此催生出新的传播文体——知音体。
《读者》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一道风景。在关于《读者》的哪些特质富有吸引力的调查中,有66.67%的选择“知识面广,便于了解外部世界”,53.03%的选择“富有知识性”,42.42%的选择“故事好看感人”。可见,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愉悦与增加知识量,是《读者》获得受众支持的最重要原因。另外,调查结果显示,“人生”“社会”“生活”“人物”“点滴”等栏目深受读者欢迎,而这些栏目中多数文章属于“励志型”“草根型”,都是以“情”取胜。所以,关注草根群体、书写小人物的奋斗,鼓励人们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些是《读者》能够在内容层面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对《故事会》十多年所刊登故事的类型调查显示,亲情爱情类占12.57%,农民工进城类占12.11%,官场规则类占11.72%,农村致富类占11.54%,商场谋略类占8.29%,邻里冲突类占6.41%,贪便宜倒霉类占5.82%。其中,读者最喜欢的故事类型是“商场谋略”和“官场谋略”,分别为75.20%和56.73%,喜欢的理由基本都是“渴望知道成功的故事”和“有意思,好玩”。同时,在受调查的农民群体中,50%以上的最不喜欢“农村和农民工”类型,理由为“不真实,虚假”“丑化群体”和“故事老套,无新意”等。由此可见,《故事会》中的商场和官场故事迎合了人们追求成功的心态,从而成为最受读者喜欢的故事类型。相反,农村和农民工的故事所占比重很大,却并不受农民欢迎,这是非常有意思,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看,《知音》《读者》《故事会》都是发行量巨大的刊物,但成功的路径同中有异。而将这类“亚文学”刊物同纯文学杂志《收获》进行对比,差异就比较明显。
调查发现,相对于“亚文学”刊物较为普泛和大众化的读者群体,《收获》的读者群明显比较小众。从读者的职业构成比例来看,学生、销售人员、教师、文职人员以及专业人士占比较大,分别为41.6%、10.3%、9.9%、8.9%和7.2%。而从读者群的学历层次看,大学专科/本科的读者所占比例最高,为57.3%,其次硕士学历者为21.4%、高中学历者为10.6%、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5.8%、博士学历者为4.9%。由此可见,《收获》的主要读者是文化水平较高、从事文职或中文相关专业的人群。在面对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求时,《收获》选择了坚守其精英立场,影响也基本局限于纯文学圈子。
3、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
网络文学等新媒体文学在民众的文学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生产机制、传播方式等明显有别于传统文学。对“起点”“红袖”“晋江”“豆瓣”等文学网站的调查发现,其筛选机制、作家培养模式以及粉丝文化等,都较为完整地呈现了网络文学生产和阅读传播机制的样貌。
从统计数据看,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其中15至25岁的占39.39%,25至35岁的占47.47%,且女性读者(59%)多于男性读者(41%)。毋庸置疑,网络言情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均以女性为主。同时,网络文学更多的是一种休闲、消遣或打发无聊的“轻阅读”产品。
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读者,网络文学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变得空前便利与密切,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文学生活。比如,“起点”以推荐榜数据统计为主、编辑手动筛选为辅,此外粉丝值系统、打赏系统等运营机制都为“起点”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粉丝值系统中,粉丝绑定的对象是作品,读者的消费和投票可以为自身积累粉丝与分值,读者根据积分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荣誉称号。这使得读者对于特定的作家、作品产生归属感,并从侧面揭示出网络文学产业“粉丝经济”的本质。
与纸质小说相比,打赏系统使得网络小说更便于同读者沟通。读者既是消费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参与了创作。一些读者非常乐于参与网络小说的进程,他们不仅希望参与小说的情节构造,甚至还利用打赏,要求作者改变小说情节。同时,在对粉丝打赏行为的个案调查中发现,那些能够高额“捧角”与“打赏”的读者,往往有着富裕的家庭背景,作为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他们都投入过大量的打赏,多者甚至达数万元。这种现象说明,网络文学带来了文学生活的新变,读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从网络文学的内容看,现实题材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社会权力斗争等占据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流。比如,50%以上的作品标题中,含有“官”“宦”“仕”“领导”以及“帝”“皇”“王”“侯”“将”等关键词。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也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并对民众的文学生活产生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至2014年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题材涉及青春、仙侠、悬疑等。调查显示,网络文学改编影视有很大市场空间,表示会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受众达79.2%。这种需求,是网络文学影视改编趋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据了解,目前网络作家达数百万人,其数量远远超过传统作家,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力军。通过网络写作的在线收费、下线出版和影视、游戏改编等途径,获得经济收入的人数有十多万,但能够全职写作的网络作家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更多的是业余作者。网络作家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其中70%以上的是理工科出身。由于网络媒体的零门槛、多入口,使得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相对简单。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稿酬、成为“大神”甚至是明星IP,却是十分困难的。
随着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资本的注入,一系列版权售卖行为和新的产业模式架构,推动了网络文学直接对接影视、动漫、游戏及相关文化创意产业。这就促使网络文学的IP价值超越了互联网的范围,融入更加广阔的大众娱乐市场。同时,网络文学的抄袭现象虽然频频爆出,但网络作家、读者以及大众对于网文抄袭的容忍度,比起传统纸质文学来,普遍偏高一些。
4、“新阅读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生活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趋于碎片化。与此同时,文学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调查中对一些新的文学现象与阅读现象进行了关注,包括“微信自媒体文学”“低头族与缝隙化阅读”“移动阅读”“广播媒介与视听阅读”“手机阅读”等。
在关于微信自媒体文学的在线调查中,针对阅读方式的统计结果显示,手机和电脑是读者选择的主要阅读方式,分别占43%与28%,其他依次是纸质出版物、电纸书阅读器等,其中手机阅读已经超过了电脑阅读。而手机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最主要的时间是休闲和乘坐交通工具时,分别占39%和25%。借助微信自媒体平台,微信小说有了适应手机碎片化阅读的特征,而充满日常生活情绪的语言无疑也适应移动互联网文学的碎片化趋势。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创意产品,微信正凭借其强大的传播能力为自媒体文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对北京地铁“低头族”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快餐式的娱乐视频与刺激性强烈的网络玄幻小说是吸引“低头族”的主要原因。这些内容相对轻松愉快,接受方便且富有视觉冲击力,完全符合青年人的阅读心态与选择方式。调查发现,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具有随时随地可接触和可获得性,消除了时空距离的束缚,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手机媒体在地铁中的使用多为打发碎片化的时间,从而导致了碎片化阅读的偏向。从长远来看,当人们把主要时间花费在互联网上时,势必会压缩日常生活的读书思考时间,从而变得浮躁压抑。
对高铁乘客的调查显示,低度移动阅读者(使用移动设备不超过20分钟),有小部分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阅读纸质书时间较长,且已养成习惯;重度移动阅读者(使用移动设备时间超过40分钟),年龄集中在18至30岁,阅读的内容多是影视剧、动漫等。这说明与地铁乘客相比,高铁乘客的移动阅读有着明显的差异。但移动阅读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现象,并深刻影响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
调查显示,青年知识分子每天通过手机阅读文学作品的有89.13%。而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阅读形式,“几乎不使用”“使用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分别为81.76%、82.58%。这表明,手机文学阅读,已经成为青年知识分子文学阅读的重要形式与途径。调查发现,92.48%的青年知识分子手机应用软件有3种以上。
调查中,有73.18%的青年知识分子认为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层次”“对社会进步有很大影响”,48.55%的会抽出时间专门阅读。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学校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社会舆论、网友等因素均对其文学阅读产生影响,其中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同学朋友,占40.58%,其次为社会舆论,占28.99%。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38.41%的青年知识分子首选畅销书,36.23%的选择阅读经典作品,17.39%的选择阅读休闲杂志。但值得注意的是,手机阅读成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阅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度阅读”能力的弱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