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版图上,长江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蜿蜒6300公里奔向大海。在上游,“镇守”着两个我国重要的特大型城市——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它们就像巨龙强有力的尾翼,承担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撑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相向发展”格局开始破冰,一个以成都、重庆为核心,包括四川和重庆的42个市(区)县,涵盖18.5万平方公里国土,拥有近1亿人口和近6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国家级城市群正在我国西部崛起。
“相向发展”格局破冰
在重庆工作的成都人冉聪发现,横亘在川渝交界处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消失了,车辆不用停车即可通过。“以前要在重庆、成都以及川渝交界处的两个收费站排四次队,如今只需在重庆收费站进,成都出即可,排队等候时间至少缩短一半。”
“2018年12月28日,川渝高速公路10处省界站实现无阻断通行,标志着川渝两地步入共融互通的发展新轨道。”重庆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变,正在巴蜀大地上发生,首先是政府这只“有形大手”的推动。
2018年6月,川渝两省市在重庆签署《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双方初步建立主要领导共同召集、轮流主持的联席会议制度,标志着成渝城市群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经历多年的“背向发展”后,成都、重庆开始“相向发展”。
成都首次提出“东进”战略,重大项目的布局向东延伸;重庆也呈现“西进”趋势,科学城等重大项目在渝西片区布局,渝西片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最活跃的区域。
川渝两地基层政府间交流互动也日益频繁。川渝毗邻地区陆续建立成渝轴线区市县协同发展联盟等合作平台;重庆潼南区已与毗邻的四川遂宁市达成产业协作等20余项合作事项;四川内江市也与毗邻的重庆荣昌区签订包括共建产业园在内的多项合作计划。
“双城记”精彩上演
四川省遂宁市地处成渝城市群腹心地带,距离成都、重庆均148公里。
台资企业志超科技的工厂即坐落在这座川东小城。厂区内,发往成都、重庆的货车往来穿梭。
谈到为何选择遂宁,志超科技(遂宁)有限公司台籍负责人林政权笑着说:“在地图上用尺子量出来的。”
“成都、重庆都是西部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志超科技希望兼顾重庆、成都两大市场,所以选择落户成渝之间的遂宁市。”林政权说。
数据显示,志超科技(遂宁)有限公司的销售额近两年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来自成都和重庆的订单各占一半。
志超科技落户遂宁的背后,是市场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呼唤。如今,成渝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双城记”正在精彩上演。
在重庆市潼南区汇达柠檬公司的车间里,一筐筐柠檬被倒入鲜果分选机中,按照果径、重量、品相被分为28个等级。“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这得益于川渝产业融合发展。”副总经理张帮奎说,汇达柠檬每年消耗约20万吨柠檬,约5万吨来自毗邻的四川省安岳县,共带动潼南、安岳5万余户农民增收。
产业协作只是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一个方面。在互联互通方面,成渝间每天开行高铁动车70多班,通行时间约1.5小时,成渝“双城生活”成为现实。
另外,川渝合作推动中欧班列“一单制”运输、海关通关一体化等多项改革,川电入渝、百G数据链路等项目的建设和规划,也让成渝城市群在能源、信息、开放通道等方面的一体化程度持续提升。
崛起之路仍需爬坡过坎
从“背向发展”到“相向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但其崛起之路仍需爬坡过坎。
多年来的“背向发展”,对要素的吸纳能力远大于溢出能力,致使成渝城市群呈现发展失衡的格局。
四川省遂宁市发改委机关党委书记罗刚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月明星稀”。重庆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元,成都经济体量也已突破1.5万亿元,而排名第三位的绵阳市,经济体量仅为2300多亿元。
“当务之急,是加快培育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元和说,可将成渝中间地带的渝西川东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拓展其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推动成渝城市群的“中部崛起”。
同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渝城市群也存在明显短板。
“成渝之间高速铁路、公路等交通主动脉已经打通,但各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等互联互通网络远未建成,这是成渝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米本家说。
另外,尽管川渝两省市初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但更高层面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仍待健全。
“未来,建立科学高效的一体化跨区域协调机制,对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予以统筹规划协调,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廖元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