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承德隆化七家镇温泉村全景。 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丰宁布煳画工艺展示现场。
近年来,承德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民宿经济,促使生态、文创、农业发展与民宿发展深度融合,“民宿+”产业前景广阔,在助力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本报讯(记者马心依)“还有房间吗?我们是一家五口,需要订两间。”“五一”期间,隆化七家镇温泉村温泉民宿的预订电话接踵而至。村民李瑞银在温泉村经营着一家二层楼的农家院,入夏以来,前来住温泉民宿的游客明显增多,李瑞银的脸上常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行走在温泉村,宽阔的柏油路蜿蜒前伸,一座座民宿、农家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近期,各地景区、酒店、餐厅、购物都迎来了“井喷”式回暖,其中,民宿尤其是乡村民宿成为假日旅游的爆款产品。乡村民宿也随之热闹起来,承德的民宿迎来了一波“预定热”。
为扎实开展民宿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做优做强,承德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自然风光、景区依托、文化特色等资源要素,启动实施“盛世100”项目,从全市2459个村中选取103个村作为民宿经济发展集中承载村,并全面建立资金、人才、政策、服务、风险防范五项保障措施,全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标准、本土特色、塞上韵味的精品民宿。
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承德拥有3556万亩有林地,森林覆盖率达60.03%,境内的滦河流域、百里潮河、辽河源等1500多条河流水系遍布城乡,地热资源富集,温泉优质独特,有“华北绿肺”“京津水塔”之称。突出的生态优势为承德民宿产业的精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承德依托“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民宿经济,促使生态、文创、农业发展与民宿发展深度融合,“民宿+”产业前景广阔,在助力当地百姓致富增收的同时,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发展民宿产业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结合本土特色才能形成民宿发展的品牌效应。”温泉村村委王小平介绍,近年来,隆化县以“温泉”为核心资源,大力发展民宿产业,重点开展了民居改造、村庄绿化、环境综合整治、旅游基础设施配套等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温泉“底子好”,政策扶持力度强,“温泉+民宿”也越做越大。目前,温泉村有192处房屋,其中120处经营起了民宿,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全村民宿经济总收入达1100万元,户均收入10万元。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民宿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为乡村“聚人气”,更能帮助村民“长志气”。借着“旅游热”,承德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内生动力和潜能,探索出承德特色的“非遗+民宿”模式,将民宿打造成为非遗体验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常态化体验,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同时,让非遗产品融合民宿产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布料上涂‘布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涂抹均匀,不能太厚,否则会影响成品的清晰度。”近日,丰宁首届“非遗+民宿”技能提升培训班在大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来自丰宁的8个民宿经济发展重点村的70多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学习布煳画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非遗文化融入民宿发展中,不仅丰富了住宿产品文化内涵,也让非遗拥有了对外展示平台,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承德丰宁大滩镇党委副书记郭伟莹说,这次培训可以让非遗真正走进民宿,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丰宁独特的民宿文化,进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大众对文旅消费的升级,民宿成了旅游的生力军。‘非遗+民宿’的探索,也是文旅融合结出的硕果。”丰宁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副局长张艳玲表示,今后丰宁还将陆续举办剪纸、布煳画等方面的非遗培训,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民宿”中来,既做脱贫致富的前行人,也做传统技艺的传播者,让游客全方位感受非遗的魅力,体验丰宁独特的民宿文化,进而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发展民宿经济不仅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更为老百姓提供了诸多致富新途径。承德市加快谋划打造民宿发展项目,结合本地资源禀赋,谋划了一批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紧密、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资金使用效益高的项目,促进承载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鼓励民宿业主树立民宿与自然资源、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意识,加强对当地特有人文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实现“温泉+民宿”“非遗+民宿”等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民宿+”产业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等方面创建了新的发展模式,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实践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