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橐龠乎?”世界运行的规律,不外乎“周而复始”,全球金融市场大类资产价格的起伏,也一样遵循这个道理。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讲的正是在兴衰交替过程中如何维持好自身发展这个道理,金融市场从蓬勃发展到泡沫化再到泡沫破灭,也是遵循着“周而复始”的规律。而监管的作用,就是避免金融市场过热或者过冷,从宏观上保证经济运行稳定,在收益和风险的天平上坚持平衡与原则,也就是“守中抱一”。
金融大监管的由来
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为了应对“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萎缩导致的经济问题,中国开启了一轮基于城镇化建设的巨大的基础货币投放周期,货币的大规模投放,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心而论,每一个金融从业者的共识是,近几年,无论是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金融产品新增种类的繁复多样,还是投资机构风险偏好转变、投资者心理预期建设,一系列市场要素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了过往几十年我国金融行业的累积更新速度,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迅速扩张的背景下,由银行表外资金、影子银行等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显现出来,催生出巨大的金融泡沫。为了避免金融泡沫破灭对经济产生的重创,国家意识到要由全金融行业监管这只有形的手来充分调节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大监管。正如前文所述,调节的目的是达到“守中”,不但是守护这十年来金融市场发展的成果,还要有效的精准挤掉发展中滋生的糟粕,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中性发展。过去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分类监管,银、证、保监管的泾渭分明,分业监管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混业经营的情况,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监管体系也是一种生产关系。金融大监管,由此而来。
金融大监管的演进脉络
我们尝试厘清一下金融大监管展开的脉络。一般意义上,认为本次金融大监管的缘起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了对冲外部经济危机对国内产生的影响,2009年国内出台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在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银行的自营资金大量投向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银行的表外理财资金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投向资本市场,导致了地方政府负债问题浮出水面,房市和股市相继进入到了牛市。随着2011年刺激政策退出,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受到了限制,银行资金通过信托放款的银信业务大行其道,银行和信托成为黄金搭档,在没有穿透监管的概念下,银行资金投资科目从信贷科目转移到了其他金融机构应收款,财务报表上科目的变化,背后是规避监管和套利资本成本的诉求,从实质上放大了全社会融资规模。
从2012年到2016年,在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渐入高潮,滋生了大量的所谓S-O-T的绕道模式。与信托公司从属于银监会监管不同,证券公司的监管机构在证监会,银行资金通过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投资到资产标的,表面上是银行买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收益产品,风险计提按照谁实质承担风险谁计提的标准,对于非标业务,由商业银行承担100%的风险计提。这就形成了银行绕道投资非标资产,券商收取过道管理费用,企业融资问题得到解决的三方共赢。然而,实际上却由于银行和券商属于不同的监管机构,衍生出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问题出现,两个监管机构也存在业务规模重复计算的情况。
这一期间,保险公司的各种金融创新也不断涌现,通过财产险种的变异,用短期资金错配长期投资,举牌上市公司的现象成为市场热议,保险公司作为投资者代理人的权利义务的界限让市场产生了质疑。种种乱象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公司、中小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中小持牌机构大力主攻个人业务市场。在大型金融机构主耕公司客户无心他顾的时候,中小持牌机构抢占个人业务的蓝海。同时P2P等非持牌机构也如闻到鲜血的鲨鱼一样,投机性的杀入到个人消费金融领域,不规范、违法操作、公司关闭跑路现象时有发生。2016年底,金融乱象整治大幕拉开。货币政策配合监管措施收紧,设立国务院金稳会,宗旨“是为了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金融大监管的研究方向
国内金融市场泡沫的膨胀,叠加以中美关系为主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是本次金融大监管的时代背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系列表面上基于对中国贸易逆差的制裁行为,实质上是美国国内对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所带来的挑战的担忧的表现,是新型国际秩序和两国政治力量的角逐。中美竞争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持续的压力。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中央经济会议确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线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做好金融监管,防止金融泡沫破灭,就是在修炼内功,夯实自身。
金融大监管,顾名思义,是要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进行依法的指导和规范。那就要求监管的主体,或者使用监管手段作为工具的政策制定者对于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有深入和精准的认识,和明确的有指向性的前瞻和计划,这是留给监管机构的永恒的课题。随着我国资本项下的逐步放开,全球愈发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大市场,资产价格水平的套利更加频繁,金融科技的创新日新月异,高频算法、量化投资让政策制定者做到事前监管越来越困难,理性的做法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
K50智库(即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智库)作为非盈利性质的第三方独立智库,我们一直在关注金融监管对于产业、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影响。K50智库的“K”有几层意思:首先K源于经济学中通常用来表示资本的K ,我们希望研究的是实体经济中整个大资本、大金融的规律、逻辑和趋势;其次K是扑克牌中最大的牌,而资本市场中永远充满着博弈与对赌,我们希望我们的智库成员成为资本博弈中永远的王者;再者K是英文knowledge(知识、学识)的首字母,K50智库将是一个真正聚集知识与智慧、提供洞见与经验的平台。
最近K50智库正在筹备一本专业书籍的出版,邀请了多位切身参与我国近十年监管实践的监管层领导和工作于各金融行业一线的资深金融人士,分别从宏观和微观阐述了我国金融大监管的发展脉络和心得体会,尤其是对当下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总结过往主要市场主体的监管政策、脉络和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预设模型,再结合当前金融全行业大监管的趋势,给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监管应变的思路和手段。不仅从宏观上介绍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政策研究,同时也从微观上分别介绍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私募基金和信托业的分类监管情况、热点问题和监管对策,我们希望通对过往的监管历史经验进行复盘和总结,为未来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提供快速反应的战术模式。
作者武良山,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K50智库)秘书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智库)是非盈利性质的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相关的独立智库,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界、产业方、政府和科技圈的杰出校友发起。论坛致力于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参与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经验分享、思想交流与学术碰撞,为相关机构的政策研究和业务实践提供一线素材与经验参考,为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专业智慧与行业洞见,并致力于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智库。K50智库邀请金融机构高管、上市公司董事长、地方政府领导、两院院士、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人士参与,集聚资本方、产业界、科技圈三大力量,打造政企、资企、研企、企企四大交流平台,努力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与思想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