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和金融的深层融合正不断打破现有金融行业的边界,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的运作方式。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方向务必要和科技相结合,“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与效率,昭示出新科技的巨大张力,必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受访专家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数字货币应由央行来发行 近两年,数字货币正成为金融圈内引发诸多争议的全球性话题之一。那么,中国人民银行是否有必要发展数字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原司长盛松成表示,世界上主要国家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虚拟货币货币性这一属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慎重考虑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数字货币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不单单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涉及整个经济社会。” “数字货币的成本和后果,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梳理了人类货币发展史上实物货币、信用货币这两个里程碑,盛松成认为,国家需要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即使在纸币和电子货币共同发展的阶段,二者的本质仍然是国家的信用,并未发生改变。 在盛松成看来,虽然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垄断货币发行权,国家才能借助货币政策调节价格等。“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都不会放松对货币的控制,即便是发行数字货币,也只能由央行来发行。” 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不能规避金融监管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本分,是金融的天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金融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以下三个基本标志:一是金融体系能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二是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较好地防控金融风险;三是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以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谈到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何德旭强调,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不能规避金融监管。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与之相匹配。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