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科协公布第二批2016—2020年度福建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其中我市的丰泽、洛江、南安、石狮、德化等5个县(市、区)上榜。加上先前入选的首批名单,泉州市成为全省唯一实现科普示范创建活动全覆盖的设区市,鲤城、晋江、安溪同时获全国科普示范命名。据悉,“十三五”科普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泉州市各级科普场馆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基层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活动日益增多,科普工作取得有效进展,提高了市民的科学素养,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
科普,即科学普及,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媒介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推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常见的科普活动有比如流动科技馆、科学工作室、科普日宣传、科普志愿服务、急救科普活动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对科学普及提出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普是宣传科学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既关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科学素养的匮乏闹出的笑话、滋生的问题还真不少。就比如朋友圈里常常看到一些阅读量10万+的谣言,什么“喝麦苗汁能治癌”、“喝豆浆引发乳腺癌”、“打蜡苹果致癌”、“不锈钢杯泡茶致癌”,通过断章取义、夸大编纂、无中生有等手法妖言惑众,引发了公众焦虑、恐慌等情绪。但事实上,只要稍具科学素养,或者善于使用网络工具,就可以轻易破解这些谣言。
公众平时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比如孩童不慎被异物呛到,父母采用民间传统老方法,盲目拍背或者用手指伸入喉咙去取,非但没有让异物吐出,反倒使异物更加深入呼吸道,拖延了宝贵的急救时间,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事实上,当小孩被异物呛到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实施压迫腹部形成气流倒冲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生活中难免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诸如地震、火灾、溺水、意外晕厥等,虽然概率不高,但如果降临到个体头上,那就是100%。这些意外可能给人们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致死亡。而在攸关性命之时,如果懂得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气管异物急救、初级创伤救治、溺水急救、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就能现场对受伤者进行急救护理,与死神抗争,将其从鬼门关拽回来。显然,掌握最基本科学急救知识,非常实用且必要,关键时刻不仅可以自救,也可以救助他人。
科学知识如此重要,但总体来说,熟练掌握类似急救知识的民众数量还偏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也指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普罗大众看来,传统科普的内容与手段往往过于理论化和枯燥,表现形式也很难迎合年轻一代的喜好。此外,还存在部分科普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相对薄弱,尤其是基层缺乏专业的科普人才,走过场的科普活动仍偏多等问题。
因此,要做好科普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并能用于生活实践中,就应当首先让科普成为一种时尚。在内容上选择更多有趣有料、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大众关注的主题内容;在形式上也应当发掘更为生动活泼、更接地气、互动性更高的方式,加大推广力度,持之以恒。譬如时下火热的垃圾分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工作发力点,一方面可以强化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予人们垃圾分类的明确指导,进而让垃圾分类真正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