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我国面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与优质多元的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民办教育在有效增加教育供给,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消费,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当前教育供需矛盾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好民办教育的作用,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并为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智库观点
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多样化、特色化的选择性教育服务。各级政府要大胆创新,因地制宜,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破解制约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的瓶颈因素,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课题组
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办教育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从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到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道路。
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万所,占全国比重35%;民办教育在校生达5378万人,占全国比重近20%。民办教育发展不仅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还通过“鲶鱼效应”带动整个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当前,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重中之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元化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尤其是优质、多元、高效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全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教育资源的供需缺口逐渐扩大。
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全国学龄儿童数增长了11.8%,而普通小学数量减少将近24%,初中数量减少将近9%。一些地区出现“大班化”教学和天价学区房等现象。据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56人以上大班额还有26万多个,个别学校个别班级人数甚至多达80人,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上限标准。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受到外来人口流动趋势和户籍人口波动趋势双重波峰叠合的影响,教育供需失衡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高质量的民办教育依然短缺,且资源分布不均衡,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保障机制和监管体系,民办教育办学者普遍存在焦虑、观望情绪。为进一步推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要根据不同学段发展需求,多措并举,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强化民办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探索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完善支持民办普惠幼儿园发展的制度保障,降低民办幼儿园的运营成本,保证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降费不降质”,切实缓解“入园难”与“入园贵”问题。民办学前教育在提供学位服务、缓解入园矛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民办幼儿园16.58万所,占全国比例62.16%;在园幼儿2639.78万人,占全国比重56.69%。当前,民办园质量参差不齐,“乡村弱、城市挤”,“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普遍存在。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推动民办园建设成普惠幼儿园是提高学前教育普惠率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打破制度桎梏,创新发展思路。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要建立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有效分担办学成本,落实收费动态调整,保障民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普惠性民办园提供学位补贴、租金补贴、生均定额补贴,推动实现了公办、民办普惠园的“四个统一”。要鼓励公办民助、公建民营等混合办园模式,加强对普惠性幼儿园课程开发、教学指导,确保普惠性民办园减费不“降质”。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动态监管和定期考核,建立退出与激励机制,推动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集团化、品牌化建设,完善“名校帮弱校”“名校带新校”等“传帮带”机制,打造民办校特色品牌,进一步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民办校招生制度,落实“公民同招”政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有利于补齐多样化、高端化教育供给不足的短板。当前,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民办小学与初中占全国的比例仅分别为3.82%与10.51%。目前,上海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较好,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占全市在校生总数比例在15%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部分民办学校存在“掐尖”筛选生源、对公办学校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民办学校的内涵与优势重在改进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提高整体办学质量,打造精细化的管理服务模式、鲜明的特色与响亮的品牌。民办中小学可推进集团化办学,鼓励名校间、名校与薄弱学校间优势互补、以强带弱,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做好民办学校的品牌建设、维护与传播,集中力量形成差异化优势,打造中小学优质课程、校园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影响力。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招生标准,允许民办学校组织综合性面试选拔合适的生源。扩大“公民同招”覆盖范围,为“择校热”降温。
(三)强化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坚持“平等、畅通、融合、实用”理念,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层层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厚植工匠精神,培养手脑并用的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学制短、专业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劳动者改善劳动条件的基本素质,为国家发展培养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民办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占全国比例达25%,较前一年增长约六个百分点。推进民办教育发展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之举。要充分认识到职教与普教、民办职教与公办职教同等重要,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分类管理后的财政支持和减税优惠,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让生均经费能够惠及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打通上升通道,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层层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分互认,不断完善职教间相互衔接、职普相互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式,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对接市场需求。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以用为本,培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切实提高职教工作者、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
(四)保障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切实缓解民办教师职业吸引力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十分不稳定问题,打造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民办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质量高低和队伍稳定与否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建设一支稳定性好、质量高的教师队伍是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据调研,目前民办学校约占全国学校数量的三分之一,而教职工人数占五分之一,专任教师只占六分之一。民办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保障不足、职称评聘不畅、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办学校发展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要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激励与保障制度,不断壮大优化民办学校师资队伍。要重视教师资质,弱化编制对教师福利待遇的影响,统筹推进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一体化”队伍建设。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法律地位、薪资福利、职业发展、退休养老等权益上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让其拥有职业归属感和安全感。要支持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帮扶,让名校发挥孵化器的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并向民办学校输送优秀师资和管理经验,提升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强化教职员工道德、职业、专业素养,培养具有教书育人情怀和专业水准的民办教师。
(五)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改革,构建完善的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切实保障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的管理权和决策权,避免产生“被剥夺感”,稳定办学预期。实行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旨在进一步厘清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与产权归属,并基于此分类落实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更多的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发展,以更明晰的政策导向鼓励营利性民办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创新教育产品,丰富多样化教育供给。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要“促进”而不能“促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的税收优惠制度,综合考虑民办学校的“公益性”与“盈利性”,保障不同属性民办学校在税收上享受有差别但合适的优惠待遇。坚持“科学分类”与“彰显公益”的原则,按照民办学校法人类型的多样性调整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明确产权属性是明晰办学属性和办学方向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核心内容。要明确“非营利性”不等同于“不盈利”,做好“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的区分与释疑工作,推进不同民办学校的重新登记,使其成为享受差别化支持政策的基础。要充分保障现有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确定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前期投入的会计处理方式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终止办学时对出资者的奖励补偿方式。作为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政府的扶持主要是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对于营利性民办学校,扶持政策则主要表现为政府购买服务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
(六)鼓励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充分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服务,大力推行“本土留学”模式,缓解教育消费大量外溢现状,对冲经贸摩擦对出国留学产生的影响,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境外办学。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的逐渐升级,给中美两国人才交流学习带来了诸多限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采取国内外分段培养模式,有利于丰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对冲经贸摩擦所带来的留学风险。中国高校通过引入国外知识、技术、管理与资本等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可以为“混合制”院校建设探索发展途径。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吸引更多境外高校“走进来”办学,把教育消费留在国内,让学生不出国门获取海外教育资源。海南将于2020年启动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工程,探索境外高水平院校和企业在海南独立独资办学。过硬的办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要加强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鼓励中外高校在交流互鉴中合作开展课程开发和科研创新,打造从引进吸收到融合创新的中外合作办学全链条发展模式,大力促进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强化对国外优势学科和紧缺专业的引进,依托中国元素开设特色课程,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与监管体系,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化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抓手,鼓励国内高校“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把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国经验与世界共享。
民办教育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民办教育只用了1%左右的公共财政资金,却为社会提供了20%的公共教育服务。民办学校的存在,为不同学段创造了多样化的教育发展模式。民办学前教育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入园难矛盾;民办义务教育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缩小供需缺口;民办职业教育对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国际化的教育服务,推动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学习。为进一步发挥民办教育的作用,要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坚持公益导向,保障民办公办教育法律地位平等,促进民办教育“保量增质”。将恪守公益属性和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是民办教育举办者的责任与担当。要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义务教育,提供学位供给。对不同属性的学校要同等重视,真正实现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享有平等待遇,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要始终把握好办学质量这条生命线,鼓励民办学校形成品牌、办出特色,让民办教育在差异化中获得新动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推动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多样化、特色化的选择性教育服务。各级政府要大胆创新,因地制宜,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破解制约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的瓶颈因素,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