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义的中学教育尽心尽职 - 教育 - 法新网
为武义的中学教育尽心尽职
2018-06-15 15:08:17 来源:武义新闻网
1
听新闻

  □回忆郑百泉整理严桂根

  郑文林热心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家乡中学教育的尽心尽职,是令其同辈人和他的学生们敬佩不已的。

  (一)为了家乡学子,义务开办补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侵华,战火迅猛南延。郑文林和楼质明、徐光宝、徐铭新、卢国顺、王昌孙、徐光仁、杨鸿德等一批在外求学或工作的中青年,也因失学、失业而陆续返回家乡。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好友常常相聚于县城永丰门口“楼恒久米行”的,楼质明家,谈论时事,担忧时局。

  那时,武义尚无中学,小学毕业即告失学。少数能到外地上中学的学生,也因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搬迁或停课,也都失学在家。不少家长和学生要求补习学业。而因战事返乡的前述中青年当中,大多数受过大专教育,对中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年龄较大,且在杭州、绍兴等地任过中学教师的郑文林和楼质明,具有办学经验,敢想敢干。于是,经过他俩的鼓动和组织,就在楼恒久米行一间砻房的楼下,放上几张方桌,办起了补习班。郑文林负责庶务兼教史地,楼质明安排课务兼教国文,数理分别由徐光宝、卢国顺、王昌孙任教,生理卫生由徐铭新医生任教,徐光仁教英语。大家都是尽义务教学,用的是开明课本。

  因用作教学的房间低矮而光线不好,师生们就常到永丰门外熟溪岸旁,席地朗读和讲解,颇得教学相长之乐。后来因为学生人数增加,就由徐铭新安排用竹篾隔成几间教室,分班定时进行各科教学,还添加高一英语。

  虽然教学环境不佳,但学习结合实际活跃,师生情绪良好,家长都有好感。补习班崇尚现代实验科学始祖弗·培根之名,取名为“培根补习学校”,意在为家乡、为国家的根本大业,培养年轻一代。当时还草拟了简章,准备扩大招生……

  (二)为了坚持办学,忍辱赔礼道歉

  日寇入侵浙江,绍兴沦陷之后,稽山中学于1941年夏南迁武义城郊草马湖、明王寺、横塘一带,应邵鸿书校长等邀请,郑文林赴校任教;武义县城沦陷后,学校辗转塘里、郭洞等地,最后迁至宣平县俞源;稽山中学继续南迁景宁时,郑文林被推为稽山中学武义分部主任,主持校务,带领师生克服种种困难,继续坚持办学。

  当时日寇随时可能出来扫荡,周围环境极险,学校条件极差,工作生活艰苦。白天师生们借村中俞氏宗祠上课,夜晚则要沿溪穿过村庄借洞主庙两侧的香客房睡觉。

  虽说是中学生,但多数还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不很懂事。一天早上,庙祝田富爷爷找到郑文林主任反映:“昨天晚上,不知是哪个学生在洞主庙的正厅,对着神龛拉了一摊屎。”郑文林一听,觉得非同小可,这事弄不好,学生就会被村里人赶出洞主庙,断了学生的住处。他立即对庙祝说:“是我们管教不严,我们一定会加强教育。你放心,我担保决不会再出现这种事。”学校立即一方面对学生加强了教育,一方面采取了改善措施:在宿舍门外,放几个便桶,雇人每天清理。从那以后,类似的事确实没再发生。

  可偏不巧的是,一天晚上,郑文林从学校回洞主庙休息,走到庙前的石板桥上时,一脚踩空,摔了下去,脚踝受重伤,打上石膏还拄上了双拐,身上也有几处伤。

  传言随即风起,说是神佛发火了,洞主给的惩罚。连乡绅们也找郑文林,说这是学生对神佛的不敬造成的,要点烛烧香,向洞主跪拜认罪,还要沿街发放馒头,公开认错,否则香客房就不能再让学生住了。

  作为一校之长,郑文林虽然不迷信,但心里明白:这是一种要挟,如若明确反对后果是严重的。为了能把学校办下去,让来自各地的学子们能安心读书,郑文林只得忍辱负重,很快就在乡绅的陪同(应该说是监视)下,就照他们说的做——点烛烧香向洞主跪拜认罪,并以学校的名义,沿街分发馒头,临街两边每户两个……公开道了歉,此事才平息。

  (三)为了筹措校资,冒雪长途跋涉

  一年深冬,学校放了寒假,老师、学生都已回家过年。而郑文林为了筹措资金,为了确保俞氏宗祠和洞主庙的香客房能继续借用办学,还得去宣平县城去拜会士绅王亦雪。

  雨雪不止,几乎没个晴天。当时条件艰苦,从俞源到宣平城里,只能步行。而要在这样的雨雪天步行,家里却连双雨鞋也没有。时间紧迫怎么办?只能穿着草鞋去。为了能让脚暖和些,当时想了两种办法:一是用棕片包脚,然后穿上草鞋,棕片易于包,但缺点是棕丝会挂雪球,而且越挂越多,越挂越大,走起来脚会越走越沉;第二个办法是用稻草裹脚,再套上草鞋,裹时较难却不会挂球,而保暖效果两者相差无几。全家考虑再三,决定采用后法。

  第二天一早准备妥当,郑文林就手持雨伞出发了。这一天,全家人都为他担心,不仅因为雨雪,脚泡雪水湿冷路难走,更放心不下的是当时路上很不安全,兵、匪都有,随时都可能被扣留,甚至遭枪杀。

  直到晚上七点多,郑文林雪人似地、疲惫地回到家,全家人这才放下心来。事后才知道,事情是办妥了,从县里也筹到一笔钱。但去的路上,还真的被当地的国军抓去过,直等到联系县城里的那位绅士王亦雪出面证实后才得以放出。

  (四)为了教育,拒绝任省参议

  抗战胜利后,稽山中学要回迁绍兴,郑文林与邵鸿书等就一起筹办武义县私立明招初级中学。1946年7月,明招中学正式开学,郑文林被推为首任校长。

  1948年夏,暑假已过了一大半,明招中学下学期的教职员聘任工作已完成,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开学了。就在这时,身兼明招中学董事长的汤恩伯发来一纸调令:调郑文林任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免去明招中学校长职务。

  这调免令来得很突然,董事会中的多数董事均不知情。学校办得好好的,郑文林也没出什么错,怎么就给免了校长之职呢?也有少数人认为这是好事,郑文林高就了,当了省参议。只有郑文林心里最清楚,他接到调令后,一句话也不说,知道自己该走了。

  他把学校需移交的事准备就绪,等新校长汤马伟一到,做了交接后,就离开了家乡武义,也不到省参议会报到,而是重返绍兴稽山中学教书去了。

  事后,听人说,这次的调免是迟早要发生的,因为汤恩伯的亲信、董事会的董事鲍子善向汤告了郑文林的状。因为汤恩伯每次给学校的拨款都是经鲍子善的手,然后再拿给学校,早给或是晚给都由鲍决定。而学校经费紧张,作为一校之长郑文林不得不一次次去向鲍索要,就在这一控一要之中,两人矛盾越积越深,最后翻了脸。而鲍是汤的亲信,又是汤掌控明招中学的眼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不言自明。

  而郑文林为什么又不去当省参议呢?一是他看清了这个调令的实质,“免”是真的,“调任”只是汤碍于面子的虚招;二是他热爱教育工作,不愿放弃自己一生从事的教育事业。

  (回忆者系郑文林之子、明招中学首批学生,现年85岁)

责编: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