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是大学新生收到的头份“见面礼”。不少学校为了给新生好的“第一印象”,也为了招生宣传,纷纷开始在录取通知书上“动脑筋”。
镶嵌“宝石”“芯片”、镂空烫金、“繁星”罗布,激光雕刻、立体成型……录取通知书逐渐衍化成高校“文化信使”。
面对高校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卷”的局面,教育部发文对大学录取通知书首次提出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制作录取通知书,避免铺张浪费”。
现象
“元宇宙”“通知箱” 录取通知书花样百出
今年众多高校各显神通, 将录取通知书玩出花样。
南京林业大学的通知书以“百廿南林”为主题,由六幅精美绝伦的国潮风插画组合成一幅“南林文化长卷轴”,并随机发出不同主题的通知书,让学生拆“盲盒”。
南方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箱”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和“重”。物料满满的“通知箱”重达2.7斤。
在彰显学校特色上,电子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当其冲。翻开电子科技大学通知书,只见导线与电阻连接成神秘的校园地图,扫描电路板,即可进入“元宇宙”版校园,附在日冕上的校徽、星辰大海书签与八角书斋直尺,一颗未经打磨的硅颗粒镶嵌于星轨中央,熠熠生辉。一位电子科技大学新生说:“这是属于理科生的顶级浪漫。”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则带有金刚石或蓝宝石,十分“硬核”。通知书的主题是“耀”,不规则的外形如同芯片,一枚金刚石或蓝宝石镶嵌在封面右侧,与哈工大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相得益彰。
硬核之外,更有意义隽永。2022年中山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中附有一罐来自云南省凤庆县的普洱茶,它见证了中山大学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录取通知书采用了全新的函匣立体式设计。函匣轻启,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在陕北公学的题词和一个金色的人大校史罗盘。罗盘转动起来,从1937到2022,八十五年间校史大事件也如潮水般向观者涌来。
今年迎来首届本科生的西湖大学,录取通知书最惊艳之处在于礼盒内直径仅5厘米的小画,采用的是“飞秒激光无墨彩”技术。
该校研究人员介绍,晶圆片上的薄膜是色彩呈现的“秘诀”,这也是他们经过数百次反复调试后得到的“秘方”。将晶片翻转,还能看到研究人员为每一位本科新生定制的姓名和入学年份。
探因
包装“加码”利于宣传
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何越来越“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一代大学生很在意“仪式感”,这与他们的生长环境有关。而各高校在招生上竞争激烈,他们了解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录取通知书上做些花样,也是为了吸引眼球,迎合学生的期望。
高校行政教师王屿(化名)表示,录取通知书的“卷”和各高校争夺优秀生源、扩大自身宣传是分不开的,一份亮眼的录取通知书在一定程度上能迅速把高校送上热搜,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对于学生来说,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值得纪念的物品之一,是可终身珍藏的物品,因此坚固耐用,美观大方是其必备的属性。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卷”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来说,精美的录取通知书不仅代表着自己的个人努力,而且也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展示品。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很多学生会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分享在社交网站,以显示自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以前,录取通知书的信息只在家庭内部、学校或者社区中流传;而现在,录取通知书不仅面向学生,更想要面向社会。”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讲师曹昂认为,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大学录取通知书原本的功能应该是发布“金榜题名”的消息,收到通知书的学生最关心的是其所承载的信息,即“录取”两个字。
随后,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了2.0版本,各大高校想要在其中表达更多的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理想、精神内涵等,甚至还有地方特色和潮流元素。
越来越“卷”的录取通知书可以反映出在3.0版本上的探索,即在包装、视觉上进行加码。例如采用创意的设计和出其不意的材料,或在使用功能上进行拓展,包括加入食物和穿戴用品等。
高校对于录取通知书的包装,主要目的是学校形象宣传。宣传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强化认识,引起讨论,加深印象。这可能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未来招生工作的开展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更广大的背景下,这也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始用商品营销的方式来做推广,录取通知书的“包装”被认为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
声音
体现高校热情 通知书带来仪式感
精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本质上是各大高校的“文创”产品,其代表的是一段努力的岁月,承载着一个学子新的开始,它的意义值得被珍藏。
对于高校录取通知书“该繁该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2级新生田沐曦同学认为,高校录取通知书在材料选择上的确不该铺张浪费,但“极简主义”用在这上面不合理,录取通知书能够带来的仪式感很重要。
厦门大学2022年研究生新生“月亮通过好望角”认为,不用所有学校都对标“简单”,高校应该“百花齐放”。有的学校追求“至善至美”,有的学校崇尚“大道至简”,这些观念也会体现在通知书上。
今年被苏州大学录取的本科生小宇(化名)说:“通知书的百花齐放是有意义的,是具有激励价值的。”
小宇说他很理解教育部提出倡议的初衷:“正如倡议所说‘避免浪费’,教育主管部门害怕录取通知书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他觉得,高校只要愿意在通知书的设计和寓意上下工夫,展现高校招生的热情和诚意,也是在响应教育部“不浪费”的号召初衷。
北京一“双一流”高校行政教师王屿则认为,教育部的要求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但是录取通知书节约、简约与有纪念意义、美观大方本身不冲突。
在她看来,如果要更有约束性和规范性,可以再详细规定什么叫“铺张浪费”,因为实际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怎么督促也是一个难题。她建议,导向性再明确一点,比如提倡使用新型环保材料等等。
也有观点认为,录取通知书追求一定的仪式感不等于盲目跟风乃至从众媚俗。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卷”不是坏事,但这不该成为一场秀,而应成为高校挖掘自身优势、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契机。
通知书追求“颜值”同时别忘精神内核
收到上海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定六(化名)同学表示,上海大学通知书的精美和丰厚都符合其因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气质,张扬自我个性本身并无错。
但他认为,上大学毕竟是一种深造,学校关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资源平台更加务实。录取通知书只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作为准大学生我们都懂“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通过一本书的封面来评价一本书)的道理。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认为,再精美的通知书,也就是通知书而已,更重要的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培养问题。既已录取,便是一段缘分的开启。与其在制作“豪华”通知书上花大钱,莫不如省下来这些钱多资助一些学生,“把钱花在刀刃上”。
也有观点认为,录取通知书过于追求“颜值”,并不符合大学教育精神;真正能够让新生在进入校园前就感受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和治学之风,才是通知书的精神内核。基于这一点,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了15年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愈发成为一股清流。应邀一笔一画写录取通知书的永远是端方的老教授、在校生或校友。学校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而师生校友之间的传承也尽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