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宁举行的“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愿景,诸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把脉当前经济形势,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招。
增速趋缓恐难避免,但应保持充分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与会者认为,挑战和困难确实不少,但应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保持足够信心。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看来,我国GDP增速趋缓,有不可避免的趋势性因素。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长10.05%,其中3.21个百分点来自人力资本的积累,三分之二的增长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由此,白重恩把改革开放头30年经济高速增长原因概括为四个要素:改革、开放、后发优势和人口红利。随着后发优势减弱、2010年后人口红利消退,GDP增速趋缓不可避免。“2008年后GDP增长速度下降,未来可能进一步下降,这里面有不可避免的趋势性因素,也有做工作可以避免的一些因素。”白重恩说。
如何看待新形势?上海市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给出三个字“沉住气”。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用几十年走完别人几百年走过的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具有很大回旋空间,加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中国,只是供给体系出了一定问题。张兆安总结说,应当理性认识中国经济,不要“碰到困难就惊慌失措,取得些成绩就骄傲自满”。
保持信心,也要高度重视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申银万国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直面问题、解决矛盾、适应变化”。
把握发展阶段之变,打破路径依赖
“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要研究江苏未来发展中哪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摆脱路径依赖,重新审视发展的条件、动力和政策。”专家学者就冲破既往经验的“迷雾”,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蒋伏心提出,要破除对“一般创新”的路径依赖,转变为更高质量、更具有长远影响的“源头创新”,才能更好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当前创新更多的是“一般创新”,即技术和工艺层面的创新,“只有更高质量的创新,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困境”。
创新的关键是驱动力。“动力的问题不落实,即使有好政策,临门一脚也是做不到的。”蒋伏心说,很多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落不了地”,比如有专家转让专利,但因为是职务发明,钱在学校账上就是拿不到手,“实际上现在有政策支持,但有的学校不敢先做,怕担风险”。他直言,高质量的创新关键要解决动力问题。
“跳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源的传统发展误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虹说,包括江苏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存在能源结构调整缓慢,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度不够的问题。她认为,首要是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规划中明确如“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优先实施。建议发展智慧能源、多方参与治理,更好地发挥环境规则政策作用。
外对标发达国家,内对标先进地区。张兆安建议,新经济动力“爆破点”一般由重大事件来推动,江苏要加快谋划开放型经济的“大事件”,比如G20杭州峰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要国际峰会和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新技术新经济大会。
新“动力源”驱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民建中央原第一副主席马培华认为企业很关键,“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是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出台“组合拳”重点培养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未来江苏经济增长的主体,要做好规划资源配置,保持创新连续性,在开展一波产业的同时,要着眼于考虑下一波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给予支持。
“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寻找潜在的动力,构筑新发展动力机制,拓展新空间。”省政府参事、南大商学院院长沈坤荣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由工业化主导转向城市化为主导。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上广深等地每平方公里产出不如世界知名都市圈,中国大城市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新契机。沈坤荣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建设,首要是以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来打破地理边界,还需以合作新机制打破行政边界,要在政策体系上体现“一体化”;同时建立世界级人才集聚高地,“既要引得来,留得住,还要使得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