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 文化 - 法新网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2022-06-13 08:08:27 来源:央视新闻
1
听新闻

  6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以浓厚的人文色彩纪念诗人屈原,歌颂他炽热的家国情怀和高洁品格;以中国人对自然的细致体察,观照仲夏端午要祛暑防疫、祈求安康、亲近青山绿水、尽享夏日风光;更以文物“活起来”,创新演绎明朝陈洪绶《屈子行吟图》、唐朝赤金走龙、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清朝金廷标《儿童斗草图》等珍贵文物故事,溯源民族根魂,筑牢文化自信。

  一、艺术勾勒屈原赤子之心,弘扬爱国主义。唐诗中说“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中国人世代缅怀屈原,还把端午节与他联系起来,足见人们对他的深情。端午节目开篇《沧浪行》根据屈原流放汉北时期的作品《楚辞·渔父》编创,歌颂屈原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向与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通过巧妙运用视觉技术,将屈原行吟江畔的场景进行艺术化呈现,打造出楚地江畔沧浪之水翻涌、太阳从邈邈远山升起的丰富场景,表现屈原如沧浪般澎湃的赤子之心,以及如天空般清澈明亮的高洁品格。节目匠心独运,引入文物这个载体,用主持人与专家访谈挖掘文物中刻画的屈原这个爱国主义化身的深层义涵,涉及的文物有:明朝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近现代傅抱石的《屈原图》等。珍贵文物为引,加上用心的编创以及知识点丰富的访谈,彰显了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核。另外,节目《归乡》演绎跨时空对话,巧妙地以屈原与余光中的经典诗词为核心进行串联,象征着文脉的流传与家国情怀的传承。节目《上下求索》中,歌手和数百名学生一起齐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气势恢宏,余音绕梁。这些节目饱含着带领观众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的热望,为我们这个民族标注一个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高度,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把家国情怀发扬光大,汇聚起民族复兴的伟力。

  二、全景呈现端午节日内涵,筑牢文化自信。节目深入挖掘了很多端午习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仲夏端午,飞龙在天”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节目从《九龙图》叠化到现场,九名舞者逐一展露九种不同性格、状态的龙的形象,最后所有舞者汇聚成一条盘龙,展现“飞龙在天”的磅礴气势,表达出中华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竞渡曲》则根据刘禹锡的诗词改编创作,并将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中百舸竞渡的画面演绎出来。端午赠扇有扬仁风等美好寓意,《扇舞仁风》通过讲述魏晋名士“谢安赠扇”的故事进行诠释。端午铸剑是民俗,双人剑舞《剑魂》用春秋时期的晋国古剑——少虡剑和曹植《杂诗》、郭震《古剑篇/宝剑篇》等,演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意境。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舞蹈杂技《五色缕》则活化了这一风俗。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节目专门设计歌曲《猗兰操》,来展现古今文人墨客对兰的喜爱,以及兰所代表的高洁品格。《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根据宋代欧阳修的名篇进行创作,根据清代画家徐扬的古画《端阳故事图》册进行视觉设计,展现了古人在端午时节观竞渡、悬艾人、裹角黍等丰富多彩的场景。节目嘉宾在讨论时还列举了端午挂艾草、斩五毒、喝雄黄酒等古代防疫驱病的故事,探讨了古人端午祈求安康的民族心理等。凡此种种,堪称一场别开生面的溯源民族根魂之旅。节目依托古籍、古画、诗词、非遗等元素,深度挖掘端午节期间的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全景式呈现端午节人文与自然兼备的双重意蕴,深一度带来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化浸润。

  三、震撼呈现唯美视听精品,创意新风扑面。节目将传统文化和当下大众需求同频共振,打造“新国潮”精品内容。节目创作团队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年轻态”的视角,将舞台与实景拍摄相融合,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讲述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渊源。于是,观众在《上下求索》中看到更多实景古迹,歌手在秭归的绿水青山之间穿行,探寻屈原的足迹。《飞龙在天》《采莲曲》《剑魂》《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等都通过技术赋能,让视听效果更上一层楼,再加上艺术工作者的倾情投入,使得节目更加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视听震撼的艺术感受。节目创意之妙,在于以多元解码打开方式层层递进切入,使端午节日文化节目犹如一场精神洗礼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仪式。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端午节目,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走进新生活,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有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责编:szy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