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文化溢芬芳 幸福味长 - 文化 - 法新网
滋文化溢芬芳 幸福味长
2019-08-06 20:31: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1
听新闻

夜幕降临,城区的大小文化广场游园,人们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练太极;农闲时节,各个农家书屋里坐满村民,学习种养殖知识;文化集市里,在艺术大师的传、教、帮、带引领下,培养非遗传承人才,使民俗文化鲜活、灵动起来,焕发时代风采。

近年来,西峰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大力推动文化服务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服务“富”起来

组织民间文艺团体 65个,少儿艺术学校6个,开展“和谐西峰大舞台”系列文化展演活动7场;为青少年及中老年开展书法、篆刻、戏曲、舞蹈培训100场次,辅导书画、舞蹈、文学爱好者500多人次……

近年来,西峰区以举办活动为主线,以加强指导为抓手,以阵地建设为杠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加强。

今年上半年,西峰区积极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在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及乡镇集市节会期间参与文艺展演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在各个文化活动点开展歌舞、小品等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整合全区文化精英、文艺骨干及文化志愿者等艺术资源,成立文艺小分队下乡巡演,广大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质量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文化活动品牌。“和谐西峰大舞台”“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成为孕育文艺人才、推出文艺新品、唱响时代文化自信主旋律的重要载体;“诵读点亮生活”读书学习主题活动,让阅读蔚然成风;组织专业人员参加书法、文学、摄影灯各级各类展览、评比,为西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活动“火”起来

一个十七人的表演团体,没有华丽的舞台效果和灯光,没有明星大腕,但他们一年先后演出近百场,逢年过节还受邀绕村巡演,每场演出台下观众依旧挤得满满当当,他们就是显胜乡文化站自乐班。

如今,各种“时髦”文化抢走了青年人市场,但大多数村民心里仍对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憧憬。农闲时节,赏一段不需要戏服的秦腔表演,听一曲来自乡邻演奏的《二泉映月》,看平日里田间灶头忙活的妇女扭腰跳舞……武文虎认为,这是农村人发自内心的文化需求,也是农村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这个乡村自乐班仅仅是西峰区众多文化团体中的一员。近年来,西峰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兴建了街头小游园、乡村舞台等大型文化活动平台及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为居民提供了功能完备的文体活动阵地。大力实施“乡村舞台”“农家书屋”“乡村记忆馆”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全区10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全覆盖。各个乡镇村组、街道社区纷纷组建起秧歌队、舞蹈队合唱团,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引领、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提振了老百姓的精气神,改变了城乡精神面貌。

“现在,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能参加各类团队参与表演,还能观看各类不同层面的文艺演出,感觉日子过得精彩又舒适。” 顾维宏说,老百姓跳舞有了广场、表演有了戏台、健身有了场地,阅读有了书籍,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非遗文化“活”起来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峰区对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庆阳唢呐艺术和独具特色的窑洞营造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对掌握大量传统曲牌的老艺人进行调查采录,对漏查的传承人进行重新调查,对窑洞营造技艺传承人和窑洞特点、营造方式、住户比例进行补充跟踪。

在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西峰区更加注重传承,征集营造工具等实物资料布置展示窑洞民居文化,举办窑洞营造技艺保护研讨会和作品展;组织唢呐艺人排练濒临失传的大乐章曲牌,外出进行演出交流活动,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发扬“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使非遗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截至目前,西峰区有唢呐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窑洞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此外,泥塑、西峰陶塑技艺、王氏正骨法、荷花舞、香包绣制、剪纸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辖区内各乡镇自办传习所20多处。编辑完成了《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集》,出版了《庆阳唢呐艺术》项目专著,另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窑洞营造技艺》项目专著正在增补收尾。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