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坚守传统锐意创新 - 文化 - 法新网
在新时代坚守传统锐意创新
2018-10-08 04:28:45 来源:河北新闻
1
听新闻

  9月29日,“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新时期梆子声腔剧种的发展路径专题研讨会”在石家庄举行。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刘仲武、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作曲姬君超、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编剧陈家和等专家和来自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云南等各地市的院团长一起就梆子唱腔、梆子传承创新以及民营剧团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研讨。

  1.梆子唱腔传播难普及

  多版本更适合戏曲进校园

  河北梆子调门高,音域宽广,而且男女同调,这种情况导致河北梆子唱腔传播难以落到实处。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作曲姬君超表示,河北梆子太难向大众普及了,由于调门过高,导致孩子们很少有人会唱两句河北梆子。“我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唱腔改革方面的尝试,但难以把握继承和改革的分寸。目前全是针对一个演员的改法,尚未形成可以大面积普及的规范,仍解决不了梆子进校园的难题。”姬君超建议结合男声唱腔的改革,在尽量筛选老唱腔的同时,组织词曲专业人士,创作更利于青少年美育,适于青少年欣赏,便于青少学唱的新唱段。

  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团长白海滨指出,晋剧同样有调门过高的问题。“我们晋剧的男演员是G调,唱腔难度大,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票友戏迷的传唱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此看来是不利于剧种发展的。我院的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在唱腔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继承的基础上打破了晋剧固有的板式切换模式,呈现出一种新鲜的时代感,又易于上口。”

  在唱腔改革方面,保定艺术剧院的刘麦穗和山西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的孙永清则提出了不同意见。刘麦穗说,“唱腔要改革,我同意改革,但还是要继承传统,敢于创新,我们要追逐C调就是C调,如果今天嗓子状态不好,就唱降B调,但它的特点不能失。戏曲进校园,一要好看,二要好听。我们梆子声腔的从业人员首先水平要高,在唱腔上做成适合校园普及的版本,适合青少年传唱。”孙永清认为,一个剧种的调门都是老祖宗一代一代实践得来的,不能一朝一夕就把剧种的调变了。这样才能保持应有的味道。

  2.保持剧种特色

  创新也要守住传统底线

  音乐唱腔是标识剧种的分界线,京剧是“湖广音、中州韵”的唱念,豫剧要用河南口音唱念,晋剧要用山西口音唱念。河北梆子用什么口音?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原主席刘仲武表示只有用普通话上韵,或略带点山陕口音才是正理。“《大登殿》里边,‘端端正正,正正端端’,这是山陕老梆子来的东西,使用‘湖广音、中州韵’是断不可取的。我们的梆子声腔,一定要站住自己的脚跟。”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编剧陈家和也同意刘仲武的观点。“梆子戏不要走大众化路线,要守住自己的方言,守住自己的特点,要小众化,坚持自己的。同时河北梆子也要好好改革自己的唱腔,让梆子好听好学好唱,这对河北梆子的普及大有益处。”

  对于音乐唱腔创新发展,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的张梦龙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对于梆子声腔发展,我们也做过不少尝试,把好的拿过来用,但不是自己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像贴了一块膏药,怎么用都用不好。像参加本次展演的《草根大师》,按照原汁原味传统唱腔去唱,包括有一些唱腔到高潮的地方,该甩腔就甩腔,观众还是比较认可的。”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认为传承跟发展其实是两个方面的工作,有承才能传,先承后传。他表示,“一方面,应该对传统剧目进行原汁原味的复排,邀请老艺术家们参加演出。另一方面,戏曲是口传心授的艺术,梆子声腔也不例外,只有言传身教才能真正引导,我觉得要聘请各专业领域的优秀老艺术家,请他们手把手地言传身教,让年轻一代真正学到本领,尽可能保持它的纯粹性。”

  3.民营剧团崛起

  戏曲艺术要跟上当下社会发展

  戏曲“二度梅”获得者、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则从自身经历谈起,对民营剧团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1993年的时候,戏曲特别不景气,大家都面临着剧团没有戏演的境地,我们当时说了两手抓,一手抓‘吃饭戏’,一手抓‘精品戏’,没有‘吃饭戏’就要饿肚子,没有‘精品戏’就要短路子。”从最初建团的艰苦,到现在每年演出300多场,小皇后豫剧团为什么在市场上能站住脚?王红丽说,主要原因就是走市场化道路。“我们每排一出戏都是要做市场调研的。参加这次展演的《铡刀下的红梅》是2001年推出的,是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是少年英雄,从小孩成长为少年英雄,我们给她赋予了新的含义,很多观众和专家看了以后都觉得这是活生生的刘胡兰,可爱、可敬、可亲。”此外,王红丽说,戏曲艺术一定要跟上当下社会发展,重视互联网传播,满足年轻人的观戏需求。

责编: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