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日),政协北京市朝阳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2年10月底,位于朝阳区的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企业数量达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97家,占全市的24.5%。2022年1-10月,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271.8亿元,同比增长8.5%。
作为全国唯一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自成立以来,抢抓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紧跟技术应用场景演变进程,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科技双向赋能,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和“样板区”。
近年来,国家文创实验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在园区建设、企业培育、产业升级、人才服务、新兴业态培育等方面积极作为,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等3种方式,实验区加快转型升级,累计培育51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市级园区19家,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优质充足的空间承载。
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市场主体保持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科技类企业占比稳步提高,数字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占实验区文化产业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为了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国家文创实验区制定和发布了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目前实验区内文化企业取得国家高新技术认定数量近1500家,引进和培育了央视频、掌阅科技、印象笔记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发掘了数字力场、智链合创、中阆文博等文化科技潜力型企业,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在“文化+科技”新引擎的驱动下,实验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各项指标不断攀升。2022年1-10月,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收入430.3亿元,同比增长10.8%。截至10月末,文化新业态收入规模占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比重为33.8%,较2021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拉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上涨3.6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1%,较2021年进一步提高了2.2个百分点,数字文化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刚刚发布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指数(2022)显示,实验区总指数止跌回升,达到230.1,较上年提高0.8,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稳步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显着。其中,环境支撑指数回暖上扬,区域经济环境、社会包容环境及营商营文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优化与改善,反映出区域经济社会稳定恢复发展的积极态势;创新驱动指数位居首位,经过多年发展,文创实验区已经形成了智力资源聚集、创新投入密集和创新成果富集的创新格局;产业发展指数稳中有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质效显着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韧性与活力全面彰显;文创实验区协同开放指数在四个分项指数中增长最快,反映出文创实验区区域协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未来,国家文创实验区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聚焦文化科技融合,加快培育提升新兴业态发展竞争力,着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新动能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重要承载区。”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推进精准服务为保障,持续优化营商营文环境,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探索设立‘双服务管家’机制,设立国家文创实验区企业服务中心,开展政务服务帮办代办业务,完善国家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