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琴海不是艺术节 ——我们看到了商业与艺术的更多可能 - 观察 - 法新网
爱琴海不是艺术节 ——我们看到了商业与艺术的更多可能
2019-09-12 20:29:09 来源:消费日报网
1
听新闻

对于很多人来说,2019年的夏天不仅是“乐队的夏天”,也是“艺术的夏天”。

因为爱琴海第二届「不是艺术节」,让爱琴海购物公园成为艺术家们挥洒设计才华的共创平台,一个个更有趣的艺术空间由此诞生。

 

 

Z时代的体验革命

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体验式商业是购物中心领域的热词。餐饮、娱乐、儿童甚至马术、海洋馆、飞行馆等全新的体验业态都开始在购物中心出现。

但真正的体验革命,远不止于此。

真正的体验式商业,是空间对于感官乃至精神体验的引导。比如审美,一个空间抛开它的商业属性,如果能给置身这个空间里的人传递更强的审美体验,这就是一次体验感上的“升维”。

 

 

在“低美感”社会,为消费者展现不需他们仰望的艺术之美,正是爱琴海连续多年打造「不是艺术节」活动的初衷。

与此同时,Z时代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渴望,远比想象地要热烈,他们更愿意关注时尚潮流,愿为原创、设计、艺术买单。就像他们最爱的一句表达——破圈,商业空间也不应该有什么限制自己的“圈”。只要是消费者需要的体验,就应该是购物中心努力的方向。

 

 

商业+艺术 有趣有态度

爱琴海第二届「不是艺术节」,以国潮有态度为主题,邀请国内16位新锐艺术家,以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手法完成对商业空间的改造,改造的对象是每一个购物中心都存在的消防门、楼梯、通道、墙面、卫生间以及店铺门头等多元空间。

 

 

很多优秀的策展人告诉爱琴海的团队,购物中心做艺术展,最适宜的方式就是设置在一个独立的观展空间,这样能最大化地还原艺术馆的现场效果。

一定程度上来说,「不是艺术节」确实打造了一个专属的艺术空间,只不过这个空间是整座购物中心。

 

 

因为在爱琴海看来,真正需要精心设计的是消费者整体的体验旅程,那么卫生间、电梯厅、通道墙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冷区,而是与消费者的重要触点。

每一个触点的艺术化升级,都会让消费者在空间内的“沉浸感”持续提升。

当那些原本不被重视的空间成为了打卡圣地,当消费者在逛街的同时,还能体验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爱琴海真正实现了以空间为媒介,与艺术家共创,与消费者共享。

 

 

不是艺术节:更有趣商业的N种可能

众所周知,爱琴海正在打造庞大的共创联盟,以实现“让商业更有趣”的目标。

“不是艺术节”正是爱琴海在潮流时尚领域的延伸,这个持续打造的营销IP整合了爱琴海的平台资源,邀请越来越多的优秀艺术家参与文化共创,力求以年轻化、互动化等方式与年轻人群进行沟通。以此打通精准人群通道,为爱琴海购物公园沉淀潮流圈层粉丝,通过线上线下营销闭环,实现品效合一。

爱琴海集团战略合作品牌屈臣氏也深度参与了本次「不是艺术节」,各地屈臣氏门店通过艺术性地改造,焕发出新的潮流格调,大大提升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

 

 

在本次面向全国爱琴海购物公园的艺术空间改造大赛中,16位艺术家以不同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对50个空间点位进行了改造。对于这种全新的尝试,青年艺术家们也都很积极地参与创作。

 

 

作为共创艺术家联盟的一员,艺术家禹露的话很有代表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我们一直希望艺术给人的印象不是那么神圣和高高在上的,这样艺术会失去它很多功能和作用。在爱琴海这样的购物中心和大众互动,对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小小的影响。”

 

 

值得肯定的是,「不是艺术节」不仅帮助艺术家获得更多曝光,以更亲民的方式帮助艺术家们触达粉丝和潜在人群,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升级,建立新的艺术内容消费者阵地。

我们或许可以畅想,在不久的将来,爱琴海会用他们最擅长的共创模式,打破圈层的束缚,把文化、艺术普惠传递给更多的人,彻底让空间艺术化、艺术潮流化。

 

 

聚拢青年文化资源 输出头部IP

进入共创时代的爱琴海,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打造出“超级IP”的内容生产平台。

爱琴海凭借自身在IP资源运营、主题空间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塑造自己的原创品牌IP。

已经进入第二年的「不是艺术节」在今年再次爆发出巨大的话题潜力,体现出爱琴海与年轻人共创共生的品牌向心力。

在「不是艺术节」的IP之下,未来还将孵化出特展、空间改造、衍生品、时尚秀场、青年艺术家联盟等延展平台,将为各地青年社群提供专属的艺术新体验。

 

 

 

 

 


责编:余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