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不能只是人与人语言的交流,更应是心与心的交流。看到语言背后那颗心,才是真正理解了孩子,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里去。请看下面的一段沟通对话——唐曾磊老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唐老师,我不想读大学。
唐老师:嗯,好。
学生:为什么非要按照大人的意思上大学不可?
唐老师: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是不是?
学生:嗯,我就是不想上。
唐老师:好,你可以不读大学。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
学生:不想,我想学很多自己想学习的东西,但不是现在要学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唐老师:嗯,我明白,你不喜欢现在学的内容,但这些都是考大学必须的。如果你学好了这些,考上了大学,你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和时间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里有很好的图书馆,有非常丰富的藏书,可以找到大量而又系统的资料去研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很多顶级的专家教授和同学身上学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我想问你,你想好好参加高考来获得这个机会吗?
学生:我想。
唐老师:那你一定要读大学吗?
学生:一定要读!
唐老师:如果这次考不上呢?是不是……
学生:明年复读也要参加,我一定要考大学!
通过这段对话,你是否想知道这个案例背后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
解读:
第一句对话,孩子说不想考大学。一般人们会怎么对待孩子这样的话?是不是极力反对他的观点,并且说上大学对他有好处?如果反对了孩子的意见,孩子是不是会出现抵触情绪?此时,如果说上大学对他的好处,他还能听进去吗?但如果这时候说“好”,他反倒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因为这孩子往往想了很多的理由来抵制反对。但这些理由在遇到“好”以后,就全用不上了。所以他自己又来问,为什么要听大人的话考大学?这时候,家长一般会怎么说?是不是要驳斥孩子的观点,反驳孩子的意见?
而唐老师是怎么说的呢?真心接纳孩子。唐老师说:“大学当然不是非要上不可。大人建议你上大学,不过是他们认为上大学会对你的前途有好处,这种考虑有他们的想法。你当然可以不同意,是不是?”这句话是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话,孩子听了这话就会觉得这个人跟我一条心,对不对?此时,孩子已经把老师当成好朋友了。他们已经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了。 当他说“我就是不想”时,接下来就要帮助孩子想办法了。唐老师说:“好,你可以不读大学。但如果你不读大学,你将来怎么办?你想参加工作吗?帮孩子认识到不读大学也许是一条好路,但读大学也许是一条更好的路。接下来是引导他下决心考大学,并增强孩子的信心了。
方法总结
从上面的对话案例和解读中,我们可以学到一招:家长若想给孩子帮助,想说服孩子,该怎么沟通呢?
第一步:不管孩子说的有没有道理,都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话,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的想法、感受、意愿或情绪等,事先肯定孩子的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到你是他同一阵线的“战友”。要首先无条件地接纳他,这样你才有机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第二步:既然是“战友”就要“义气”地为对方想办法。“不上大学,好,那做什么呢?”这样的提问是在引导孩子去思考,把问题抛给他。同时也是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在探秘——孩子心里要的是什么?他想怎么样?对什么感兴趣?他的愿望是什么?
第三步:找到了孩子的意愿、兴趣点,或叫做积极因素,再进行巧妙引导:“要想得到……先要……”“你想要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不过……”
也就是找到现在的情况与将来愿望之间的联系,自己不想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帮孩子分析各种情况的利和弊,好处与坏处,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又是什么,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分析、判断,之后尽量让孩子来作出选择。因为,他们是不成熟的孩子,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巧妙沟通、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成长。而引导中,就包含了要他们学会思考、分析、判断等。
总结一下就是:接纳、理解(达成合作)——了解、想办法(达成理解)——说服、引导(达成帮助)。
而我们很多家长遇到这类问题会怎么说呢?一上来就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孩子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驳,试图说服,结果沟通失败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事先没有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贴心提示
孩子不想做某事或想法偏激、不对,家长想说服孩子时,可以试着采用上面三个步骤。家长如果从案例学习中掌握了要领,那么,沟通对于家长来说不会是难事。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化解亲子间的冲突,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也有其他的前提条件。比如,你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你和孩子的关系不好,你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不正常,那么,就算有这方法也用不好。